仡佬族傩戏是以驱邪逐鬼、祈福纳吉、圆满人愿为主要表现内容的、兼有巫教仪式、戏剧表演的民间艺术,属巫教范畴。道真傩戏依法事目标不同,有大巫小巫之分,大巫有“打保福”,“冲傩”,梓潼戏、阳戏等多种内容。小巫有“和梅山”、“祭坛”、“谢土”等数十种。傩戏表演中主要角色面具70多种,常用打击乐10余种,蟒袍等常用服饰头饰各20多种,口条10余种,师刀等道具50多种,“清水柳”、“摇板”等唱腔30余种,《跑功曹》等常演剧目两三百种。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道真傩戏融合了佛、道文化内容,呈现多宗混合的走向。仡佬族傩戏丰富多彩,与国内其它地区傩戏有一定区别,自有特色。是研究民族民间戏剧和仡佬族先民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近年来,仡佬族傩戏引起国内外学术界高度关注。贵州省人民政府2007年5月29日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仡佬族傩戏的来历、形式、特点
务川仡佬族傩戏也叫脸壳戏,又叫冲傩,也叫杠种。生招满日,或添人进口,请人冲傩,向鬼神祈祷,向活人庆贺。家有灾,人有难,请人杠种,求神驱鬼,消灾灭祸。冲傩、杠种还包括各种许愿,还愿。
傩戏头戴脸壳,脸壳只有一个固定的形象,或凶狠或慈祥,一成不变.演出时,动作简单,古老而粗旷.唱腔的旋律起伏不大,似唱又似念.
傩戏分为两部分:一,开坛,属于祭祀部分。二,开洞,属于戏剧部分。
开坛
开坛分为四个内 容:一,发通帖文书:由法师身穿法衣,头戴法帽.右手举师刀.左手拿排带,烧长钱后,口中念念有词.边念边舞,以示发出文书,请帖,邀请各路神明前来赴傩坛会。
二,立楼诗:由另一个法师身穿法衣,头戴法帽,右手举神棍,左手拿排带,口里念着巫教的圣经诗文,对各路神明抬举奉承。
三,搭桥:由另一个法师身穿法衣,头戴法帽,右手举师刀,左手拿排带,在"过桥案子"前边唱边舞,以示引导各路神明前来赴傩坛会。
四,酿星布斗:由另一个法师身穿法衣.头戴法帽.右手举神棍,左手拿排带,念着,唱着,舞着.邀请诸位神明就位。
开洞
开洞就是唱础.摊戏实际上并没有"戏",多数是一个演员,头戴脸壳,身着古装,根据民间传说或唱本改编的故事,伴着锣鼓,牛角念唱一遍,故事念唱完,"戏"就完了.傩戏实际就是唱故事.
傩戏有二十四戏,有十二戏戴脸壳,又称前十二戏.有十二戏不戴脸壳,又称后十二戏.前十二戏有:唐氏太婆与土地.迎宾土地,和尚,先锋,汉朝将军.灵官镇坛,活闪娘娘,出秦头和炳灵,统兵圣母(这出戏是六个演员六具脸壳:备马童子,土地,上原将军,下原将军,统兵圣母,梁山土地)等.
傩戏只有戏文,唱一遍故事而已,就像统兵圣母这出戏,虽有六人上场,仍是各唱一遍,互无联系.
另外后十二戏不戴脸壳,唱法与前十二戏相似.
傩戏短则可唱一天,长则可唱十天半月,由掌坛师在案子前游一阵,转一阵,唱一阵,念一阵.念的时候,微闭双眼,口中念念有词,谁也听不清掌坛师念的内容.念的时间可长,可短,也可任意重复.
道具
傩戏的道具分为四类:神坛.案子,脸壳,小道具。
神坛:供奉神位的方桌.桌子上供奉着木雕菩萨.菩萨背面挂着"中堂案子".菩萨前面除了放着香炉外,还放着师刀,排带,神棍,卦,牛角,令牌等小道具.
案子:是两幅布质的壁画.一幅叫中堂案子,中堂案子宽二尺七,高六尺,呈长方形.画面上从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到阎王老爷,判官,小鬼等共有两百多个鬼神.从天庭,瑶池到地狱的上刀山,下油锅.另.一幅过桥案子.长一丈五,宽二尺七,画有五十个神仙腾云架雾在天空行走。
脸壳:用木料雕塑,涂上颜色,有迎宾士地,汉朝将军,和尚,先锋等十多个。
小道具:
1,师刀:刀鞘为一尺五寸长的铁质双刃尖刀,类似道家的戒刀.佛家的宝剑,用于镇邢斩鬼之用.
2,排带:一尺长的竹根上挂着无数彩色的布条.这些布条是做阴功的主人相赠,布带上写着主人的名讳,以示敬神.
3,神棍:是一根六尺长的手杖,杖身缠着雕的一条蛇.蛇头在棍子的顶端,蛇头上倒立着一个孩童,头向下,脚朝天,用于降魔伏妖.
4,卦:形似嫩笋,用于卜问吉凶.
5,牛角:是对鬼域的号令.也是伴着锣鼓的吹奏乐器.
6,令牌:是一块硬质的小术牌,用于镇唬鬼魅.
7,印:是印章,掌堂师的关防,用于盖在符上驱鬼.
务川仡佬族傩戏流传甚久,它既有浓郁的封建色彩.又有古朴的戏剧艺术,是中华大地的戏剧活化石。
据说600多年前,明太祖朱元璋为统一中国平息南方战乱,屯兵黔。后将中原傩戏引入。从此,傩戏在中原消失了,却在黔东、黔北、黔南、黔东南一带的土家族、苗族、布依族和汉族中扎根,并以燎原之势广泛传播开来。
据说,傩戏源于古时的巫术,有祭神驱鬼之意。其音乐有曲调曲牌,唱腔有乡走歌、帮腔、民歌对唱等,表演时丑旦对场和老旦对场。主要特色是全堂面具,傩面具集神、鬼、人于一身,突出人物性格。无论是傩祭活动还是傩戏演出,面具都被赋予了神秘的宗教与民俗含义。
傩,是我国先秦时期黄河流域汉族先民用以驱逐鬼疫的一种宗教仪式。后逐渐增加了有戏剧情节的内容,用以娱人,称之为“傩戏”,明王朝“调得征南”和“调得填南”的过程中,内地众多的汉族军民进入贵州境地,与仡佬族等各少数民族错居杂处,汉族文化向仡佬族社会渗透。原傩文化逐渐在仡佬族社会扎根,成为仡佬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黔新、黔东等地区受汉文化影响较早、较广、较深,仡佬族传说的原始宗教信仰受到较大冲击和削弱。黔中地区仡佬人受汉文化影响面窄,程度浅,民族传统的原始宗教尚大量保留,因而盛行的是以娱人为主的傩戏变种——地戏。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