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服饰
中国服饰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至传说中的五帝时代,约在夏商之际,服饰制度已初具雏形。进入周代,随着礼乐制度的完善,服饰也被纳入“礼治”的范围。
商周时期中原的服饰形式采用的是上衣下裳制,衣采用赤、黄、青、白、黑这五种原色,也叫正色;裳则采用间色,即以五种原色调配而成的混合色。这类服装以小袖最为普遍,衣长一般到膝盖处,腰间以绦带系束。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普遍穿着襦裙,襦是较短的上衣,裙则用来遮掩下体。后来,一种叫做“深衣”的连体服饰开始出现。深衣的问世,改变了以往比较单一的服装样式,因而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人们不仅用它做礼服,有时还用来做祭服。
在战国时期,赵武灵王为了提高军队的作战能力,积极地向北方少数民族学习,大胆地推行“胡服骑射”的改革方案。 “胡服”的引入打破了中原地区服饰的旧样式,胡人的短衣、长裤以及革靴的设计,不仅便于骑射,同时也有利于人们从事各种生活、生产活动,因此,赵武灵王的这一改革得到顺利实施,“胡服骑射”也因此成为佳话。
先秦时期的鞋,主要有履、鞋、靴、舄等形制。在诸履当巾,舄最为尊贵,它是周代君主所穿的鞋,黑、白、赤三种颜色,应用于不同场合。鞋是一种以皮革制成的高帮便履,靴则是胡人骑射所穿之履,后来逐渐被汉人所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