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奇闻

洛阳西汉大墓“仙药”究竟是什么?古人认为怎样才能飞升成仙?

2021-01-02 人文历史 洛阳西汉大墓“仙药”究竟是什么?古人认为怎样才能飞升成仙?

7523a5a92170d1c756dcdbe0b08607e1.jpg

日前,纱厂西路西汉大墓出土的疑似美酒检测结果出炉,确认液体不是美酒而是“仙药”,填补了我国考古领域的空白。两汉时期“升仙”观念盛行,洛阳也曾经出土大量相关文物。古人眼中的仙界是什么样子?古人认为怎样才能飞升成仙?其中反映了怎样的社会背景?昨日,记者采访了我市相关专家。

1 揭秘

“仙药”就是矾石水,古代丹药制作主要有水法和火法

去年下半年,考古工作者在西工区纱厂西路发掘了一座西汉空心砖券大墓,其中一个青铜壶内盛有约3500毫升的液体,当时考古人员初期判断是西汉时期的美酒。之后,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进行合作,检测液体成分。日前公布的结果显示,液体为矾石水。根据史籍记载,这是当时的人为追求长生不死制成的“仙药”。

该墓发掘负责人潘付生介绍,古代丹药制作方法主要有水法和火法两种,矾石都是主要原料之一。“这些原料有‘五金三黄八石’之说,五金为金、银、铜、铁、锡;三黄为硫黄、雄黄、雌黄;八石一般指朱砂、矾石、硝石、云母、石英、石钟乳、赤石脂、黄丹。”潘付生介绍。

9d282b53c558da6badf6ec78daeccf43.jpg

虽然现在看来,吃这些丹药肯定对身体有害,但秦汉时受“升仙”观念的影响,方士相信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长期服食某些药物可以长生不死。

“汉代‘升仙’观念非常流行,但是‘仙药’一直是只见古籍中有记载,没有发现过实物。”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史家珍说。他表示,这是国内首次通过科学分析的方法确定了古人水法制作的“仙药”,为研究古人的“升仙”观念、做法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证据。

2 例证

因为“仙人好楼居”,汉代土豪多是“高楼迷”

作为西汉的重要城市和东汉的国都,洛阳出土了众多表现当时“升仙”观念盛行的文物,其中不乏稀世珍品。

“大隐在朝市,仙人好楼居。”汉代方士公孙卿认为仙人都住在高楼之上,所以汉武帝下令修建了飞廉、桂馆、甘泉等馆,迎候仙人的到来。上行下效,汉代贵族豪强也热衷于修建“高楼”,当时洛阳的城中很可能“高楼”林立。在“事死如事生”思想的影响下,他们把生前享用的“高楼”制成模型进行随葬。

“洛阳博物馆第二展厅展示的绿釉陶楼就反映出这种观念,我们还可以通过它了解汉代楼阁式建筑的风格。”洛阳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说。

说起“升仙”的途径,大家想到的第一个词应该就是“羽化登仙”,那么到底什么叫“羽化”呢?洛阳博物馆里的两件稀世珍品可以让大家一窥究竟。

931289162e1cff23610a46e7bd5d9089.jpg

这两件文物一件是陈列于第二展厅的彩绘陶制百花灯,一件是陈列于珍宝馆的鎏金铜羽人,它们的共同主题都是羽人,也就是身长羽毛或披羽毛外衣能飞翔的人。

“汉代墓室壁画有大量表现‘升仙’的场景,尤其是羽人引导的乘龙飞升图,羽人的随葬体现出主人渴望‘升仙’的愿望。”该负责人说。

那么“升仙”后,“仙境”是怎样的场景呢?

男女主人公胯下分别乘坐着龙和凤,伸手就能触碰到日月星辰,前面有仙翁引导,身旁有神兽簇拥,飘飘然御风而行……收藏于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的卜千秋夫妇墓壁画,就为我们展现了奇幻瑰丽的仙界景象。该墓壁画运用了明暗、浓淡、虚实的手法,设色用笔都代表着汉代绘画的较高水平。

3 解读

“升仙”观念由来已久,与佛教融合后影响中国文化

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副馆长徐婵菲介绍,“升仙”观念由来已久,在东周时期就出现了。到了秦汉时期,开始被广泛接受,据说秦始皇派徐福东渡就是为了寻找长生不死之药。

“西汉从武帝起,追求长生之风日盛,无论是汉代文献记载还是相关墓葬和出土文物,都显示出汉代人祈求长生不老与死后升仙的强烈愿望。”徐婵菲说。关于这种现象,唐代诗人李商隐在作品《贾生》里也有描述,“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即使如汉文帝这样的明君也无法逃脱对死亡的恐惧。

“如果再细细探究的话,这种‘升仙’观念可能用‘升天’来表述更加准确,因为在早期中国的思想观念中,没有地狱的概念,也缺乏仙界的想法。”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汉魏研究室主任严辉说。东汉时期,这种求仙升天的观念更加盛行,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批判,希望可以“冀悟迷惑之心,使知虚实之分”。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开始盛行,它在深入汲取中国本土文化的同时,也改变了社会对于生死观念的理解。“地狱、轮回等概念开始进入,让相关理论更加丰富。”严辉说,这些观念最终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凝结成龙门石窟等物质瑰宝,一直留存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