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坚传说是“兵学鼻祖”孙武的后代,统军能力十分强大。东汉末年,天下十八路诸侯共同讨伐董卓,孙坚作为联军先锋,屡屡击败董卓部队。但此后袁术故意为难孙坚,不为他运送补给,导致孙坚败给华雄。此后董卓迁都,孙坚率先入住洛阳以外发现玉玺,于是便产生了私心,想要藏匿返回。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深沟高垒”,就和孙坚有关,下面就为大家讲讲背后的典故,一起来看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六回,发生在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袁绍、孙坚和曹操。原文如下:
(孙)坚曰:“玉玺何由在吾处?”(袁)绍曰:“建章殿井中之物何在?”坚曰:“吾本无之,何强相逼?”绍曰:“作速取出,免自生祸。”坚指天为誓曰:“吾若果得此宝,私自藏匿,异日不得善终,死于刀箭之下!”……绍背后颜良、文丑皆拔剑出鞘。坚背后程普、黄盖、韩当亦掣刀在手。众诸侯一齐劝住。坚随即上马,拔寨离洛阳而去。绍大怒,遂写书一封,差心腹人连夜往荆州,送与刺史刘表,教就路上截住夺之。
次日,人报曹操追董卓,战于荥阳,大败而回。绍令人接至寨中,会众置酒,与操解闷。饮宴间,操叹曰:“吾始兴大义,为国除贼。诸公既仗义而来,操之初意,欲烦本初引河内之众,临孟津、酸枣;诸将固守成皋,据敖仓,塞轘辕、太谷,制其险要;公路率南阳之军,驻丹、析,入武关,以震三辅。皆深沟高垒,勿与战,益为疑兵,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可立定也。今迟疑不进,大失天下之望。操窃耻之!”绍等无言可对。既而席散,操见绍等各怀异心,料不能成事,自引军投扬州去了。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孙坚攻入京城洛阳,意外得到传国玉玺,便心怀鬼胎,向袁绍辞行返回江东。不料袁绍早已知晓此事,在众诸侯面前责令孙坚交出传国玉玺。孙坚矢口否认,几乎与袁绍发生火拼。在众诸侯的调解下,孙坚离开洛阳而去。袁绍大怒,差人送信给刘表,要求刘表在截杀孙坚。不久后,兵败荥阳的曹操返回大营,看到众诸侯心怀鬼胎,心中失望,独自率部前往扬州,十八路诸侯讨董之战也因此草草收场。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曹操口中的“深沟高垒”,意为深挖壕沟,高筑壁垒,构筑坚固的防御工事。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韩非子说林下》中的“将军怒,将深沟高垒;将军不怒,将懈怠。”
与真实的历史相对比,小说中描述的这段孙坚私藏传国玉玺并与袁绍反目的情节可谓半真半假。首先,孙坚私藏玉玺之事便是个难解之谜。这一记载出自《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注引《吴书》。该书记载:“坚入洛,扫除汉宗庙,祠以太牢。坚军城南甄官井上,旦有五色气,举军惊怪,莫有敢汲。坚令人入井,探得汉传国玺,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方圜四寸,上纽交五龙,上一角缺。初,黄门张让等作乱,劫天子出奔,左右分散,掌玺者以投井中。”
不过,南北朝裴松之对《吴书》中这个记载的真实性表示怀疑。他认为:“臣松之以为孙坚于兴义之中最有忠烈之称,若得汉神器而潜匿不言,此为阴怀异志,岂所谓忠臣者乎?吴史欲以为国华,而不知损坚之令德。如其果然,以传子孙,纵非六玺之数,要非常人所畜,孙皓之降,亦不得但送六玺,而宝藏传国也。受命于天,奚取于归命之堂,若如喜言,则此玺今尚在孙门。匹夫怀璧,犹曰有罪,而况斯物哉!”故此,孙坚是否私藏玉玺之事尚有待考证。
至于说到袁绍因玉玺之事命刘表截杀的故事情节,则是小说作者的虚构,并非历史的真实。从《三国志》相关传记的记载来看,袁绍与孙坚之间的冲突始于豫州之争,首先发难的则是袁绍和曹操。《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载:“(袁)术表坚行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吏。”从此,袁术与孙坚结成了同盟,孙坚也得以控制豫州,而这个结果令袁绍和曹操非常不满,于是便利用曹操的心腹、会稽人周喁在豫州与孙坚正面对抗。《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注引《吴录》载:“是时关东州郡,务相兼并以自强大。袁绍遣会稽周喁为豫州刺史,来袭取州。”《会稽典录》则称:“初曹公兴义兵,遣人要喁,喁即收合兵众,得二千人,从公征伐,以为军师。后与坚争豫州,屡战失利。”至于孙坚与刘表之间的冲突,并非如小说之言是在孙坚返回江东途中,而是孙坚奉袁术之命主动入侵荆州造成的。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