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奇闻

以绝后患什么意思?以绝后患典故出处介绍

2021-01-02 人文历史 以绝后患什么意思?以绝后患典故出处介绍

诸葛恪是诸葛瑾长子,诸葛亮的大侄子。三国时期,诸葛恪为东吴权臣,从小被称为神童,陆逊病逝后诸葛恪升任为大将军,带起领兵。不过诸葛恪伐魏惨被而归,回国后为了掩盖自己错误,反而诬陷大臣,此举也是遭到了孙亮的不满。于是孙亮暗中联合孙峻等人将诸葛恪铲除。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以绝后患”,就和诸葛恪有关,下面就来看看背后的典故是什么吧。

以绝后患什么意思?以绝后患典故出处介绍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一百零八回,发生在新城之战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诸葛恪、孙亮和孙峻。原文如下:

忽报都督蔡林引本部军投魏去了。恪大惊,自乘马遍视各营,果见军士面色黄肿,各带病容。遂勒兵还吴。早有细作报知毋丘俭。俭尽起大兵,随后掩杀。吴兵大败而归,恪甚羞惭,托病不朝。吴主孙亮自幸其宅问安,文武官僚皆来拜见。恪恐人议论,先搜求众官将过失,轻则发遣边方,重则斩首示众。于是内外官僚,无不悚惧。又令心腹将张约、朱恩管御林军。以为牙爪。

以绝后患什么意思?以绝后患典故出处介绍

却说孙峻字子远,乃孙坚弟孙静曾孙,孙恭之子也;孙权存日,甚爱之,命掌御林军马。今闻诸葛恪令张约、朱恩二人掌御林军,夺其权,心中大怒。太常卿滕胤,素与诸葛恪有隙,乃乘间说峻曰:“诸葛恪专权恣虐,杀害公卿,将有不臣之心。公系宗室,何不早图之?”峻曰:“我有是心久矣;今当即奏天子,请旨诛之。”于是孙峻、滕胤入见吴主孙亮,密奏其事。亮曰:“朕见此人,亦甚恐怖;常欲除之,未得其便。今卿等果有忠义,可密图之。”胤曰:“陛下可设席召恪,暗伏武士于壁衣中,掷杯为号,就席间杀之,以绝后患。”亮从之。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诸葛恪兴兵围攻合肥新城,守将张特顽强抵抗。诸葛恪久攻不下,反被张特设计射中前额。吴军士气低落,都督蔡林率部投敌。无奈之下,诸葛恪只得下令撤军。回到东吴后,诸葛恪唯恐遭到朝臣非议,故意陷害大臣,同时派心腹执掌御林军,进一步控制朝政。诸葛恪此举激起皇帝孙亮及孙峻、滕胤等人强烈不满。众人决定诛杀诸葛恪。

以绝后患什么意思?以绝后患典故出处介绍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滕胤口中的“以绝后患”,意为消除祸根,来杜绝以后可能产生的祸患。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元代无名氏元杂剧《谢金吾》第三折中的“如今朦胧奏过圣人,将他两个押赴市曹杀坏了,以绝后患。”

小说中描述的这段诸葛恪激起孙亮及朝臣的不满并最终被诛杀的情节,是符合历史原貌的。《三国志·诸葛恪传》载:“恪征行之后,曹所奏署令长职司,一罢更选,愈治威严,多所罪责,当进见者,无不竦息。又改易宿卫,用其亲近,复敕兵严,欲向青、徐。孙峻因民之多怨,众之所嫌,构恪欲为变,与亮谋。”最终要了诸葛恪的命。而导致这一变故的关键原因,是诸葛恪在合肥新城的惨败。正是由于曹魏合肥守将张特的突出表现,才令诸葛恪损兵折将,并引发东吴内部的权力之争,最终导致了诸葛恪的丧命。

以绝后患什么意思?以绝后患典故出处介绍

关于这位曹魏中期的守城名将张特,其事迹散见于《三国志》及裴松之的注中。下面综合相关资料,对这个人物作一个简单的介绍。据《三国志·三少帝纪》注引《魏略》载,张特字子产,幽州涿郡人氏,与汉昭烈帝刘备是同乡。张特早年在诸葛亮族弟诸葛诞手下任职,后来被毌丘俭任命为合肥新城守将。诸葛恪围攻该城期间,“特与将军乐方等三军众合有三千人,吏兵疾病及战死者过半”,而他面对的却是诸葛恪的二十万大军。面对敌众我寡的严峻局势,张特镇定自若,坚守城池九十多天力保不失。此后,张特又采用诈降之计诱使诸葛恪暂停进攻,并趁机加固防御工事。等到诸葛恪发觉中计并加紧进攻时,张特指挥若定,再度将诸葛恪拒于城池之外。最终,诸葛恪损失惨重,不得不全线撤退。张特不仅力保合肥新城不失,还引发了东吴政坛的一场巨大动荡,堪称三国中期头号守城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