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奇闻

神秘信号来自一个“星体家族”,非地外智慧文明

2021-04-07 UFO 神秘信号来自一个“星体家族”,非地外智慧文明

     人们最早认为恒星是永远不变的。而大多数恒星的变化过程是如此的漫长,人们也根本觉察不到。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恒星都那么平静。后来人们发现,有些恒星也很“调皮”,变化多端。于是,就给那些喜欢变化的恒星起了个专门的名字,叫“变星”。

       脉冲星发射的射电脉冲的周期性非常有规律。一开始,人们对此很困惑,甚至曾想到这可能是外星人在向我们发电报联系。据说,第一颗脉冲星就曾被叫做“小绿人一号”。

      据报道,50年前,几位天文学家获得了一项革命性宇宙发现,有助于解释最初猜测的智慧地外文明现象。

  1967年11月,当时英国剑桥大学研究生乔斯林·贝尔(Jocelyn Bell)首次揭晓了脉冲星的真实面纱,当一颗超大质量恒星耗尽燃料,并且自身坍塌,它将形成一个非常密集的球状物质。在发现脉冲星之后,该天体提供了对恒星生命周期和物质极端状态的观察,并提供了支持爱因斯坦引力理论的证据。目前科学家正在努力使用脉冲星探测引力波,或者宇宙结构中的涟漪,同时使用脉冲星作为太空导航系统的一部分。

  脉冲星快速旋转,同时,向外辐射电波至太空。该情况类似于上下轴旋转的灯塔,能够从第二个轴辐射两束光线。当灯塔光线照射在水面时,稳定光束看上去就像一个光脉冲时而打开,时而关闭。脉冲星也是如此,如果一束光线扫过地球,对于天文学家观测而言就像某个天体闪烁或者脉动。

如图所示,脉冲星是快速旋转、较高磁化恒星。如图所示,脉冲星是快速旋转、较高磁化恒星。

  在导师安东尼·休伊什(Antony Hewish)的指导下,贝尔·伯内尔(Bell Burnell)在英国穆拉德射电天文观测台使用射电望远镜研究天体,据悉,休伊什设计了穆拉德射电望远镜,并且他是197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获奖原因是发现了脉冲星。

  穆拉德射电望远镜的目的是使用一种叫做“行星际闪烁(interplanetary scintillation)”的技术研究射电宇宙,休伊什打算使用这种方法观测类星体,或者被黑洞周围物质照亮的大型星系超级明亮中心区域。类星体的亮度各不相同,他认为“行星际闪烁”技术适用于识别这些亮度变化。

  休伊什在接受英国广播公司记者采访时说:“我和同事正在观测穆拉德射电望远镜,我们的目光远远超出光学望远镜所能看到的,实际上,我将感到非常荣幸,这就像打开一扇宇宙之窗,我是窥探宇宙谜团的第一人,并能看到宇宙存在的神秘景象。”

  伯内尔负责操控望远镜和分析数据,依据伯内尔在上世纪70年代《宇宙搜索杂志》发表的一篇研究报告,她使用“行星际闪烁”技术,发现了一颗闪烁周期仅1.3秒的天体,这种类型情况持续了好几天才结束。这颗天体似乎与类星体不匹配,后期研究人员解释称,这一信号与大多数宇宙现象的普遍混沌属性相冲突。此外,光线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射电频率,然而多数自然来源会在一个更大范围内辐射。

上世纪70年代,休伊什、伯内尔和其他研究同事声称,他们可能发现一个人造信号——由一支地外智慧文明释放的。伯内尔甚至将发现的第一颗脉冲星称为“LGM1”,这是“小绿人1号(little green men 1)”的缩写。  上世纪70年代,休伊什、伯内尔和其他研究同事声称,他们可能发现一个人造信号——由一支地外智慧文明释放的。伯内尔甚至将发现的第一颗脉冲星称为“LGM1”,这是“小绿人1号(little green men 1)”的缩写。

  出于这些原因,伯内尔、休伊什和其他天文部门的其他成员不得不承认他们可能发现一个人造信号——由一支地外智慧文明释放的。伯内尔甚至将第一颗脉冲星称为“LGM1”,这是“小绿人1号(little green men 1)”的缩写。

  之后伯内尔在报告中指出,休伊什在没有她的情况下召集了一次会议,会上与其它部门成员讨论了他们应当如何向世界展示他们的研究结果。他们表示,虽然他们的同行科学家可能持有怀疑态度,但很可能探测到一支智慧外星文明会对公众媒体制造轩然大波。媒体也很可能将这样的故事夸大化,最终焦点会关注这些剑桥大学研究人员。甚至一位研究员提议(在一定程度上是个玩笑)销毁他们的数据,忘记整件事情。

  数年之后,伯内尔表示,她对奇怪信号的出现感到迷惑不解,另一方面,作为一名研究生,她试图在资金耗尽之前完成论文工作,但对于脉冲星的研究正逐渐从她的主要工作中消失。

  伯内尔在《宇宙搜索杂志》的一篇文章中写道:“我猜测一些愚蠢的小绿人会选择我们的太空信号和频率,与地球人类进行通讯。”

  伯内尔最终解决了这个问题,她通过无线电阵列的数据发现一个类似、经常重复的信号,这个信号来自于银河系的一个完全不同区域,信号表明这是一个“星体家族”,而不是试图接触人类的一支地外智慧文明。

天文学家观测的多数中子星都是脉冲星,它们释放较窄的辐射光束。它们能两个太阳质量的天体压缩成一座城市大小,将物质压缩至最高稳定密度状态。

  天文学家观测的多数中子星都是脉冲星,它们释放较窄的辐射光束。它们能两个太阳质量的天体压缩成一座城市大小,将物质压缩至最高稳定密度状态。      伯内尔在2010年拍摄的一部英国广播公司纪录片中说:“这项研究最终排除了‘小绿人’的假设,因为不太可能在宇宙两个不同的区域存在两支类似的外星文明,他们不会同时决定向地球发送信号,使用一种简单技术和非常普通的频率。它应当是一种新类型的恒星,此前未发现过的,之前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正式公布此类恒星的发现。”

  197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给了休伊什,以及射电天文学家马汀·赖尔(Martin Ryle),他们的获奖理由是:奖励他们在射电天体物理学领域的开创性研究,赖尔在天文观测和技术发明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尤其是孔径综合技术(aperture-synthesis),同时,休伊什在发现脉冲星方面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虽然伯内尔没有公开质疑诺贝尔评审委员会的决定,但是不可否认她在脉冲星发现中所做的贡献,伯内尔的研究观点引起了科学界和公众媒体的争议。

      由于脉冲星是在蹋缩的超新星的残骸中发现的,它们有助于我们了解星体蹋缩时发生了什么情况。还可通过对它们的研究揭示宇宙诞生和演变的奥秘。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脉冲星的行为方式也会发生多种多样的变化。

        每颗脉冲星的周期并非恒定如一。我们能探测到的是中子星的旋转能(电磁辐射的来源)。每当脉冲星发射电磁辐射后,它就会失去一部分旋转能,且转速下降。通过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测量它们的旋转周期,我们可以精确地推断出它们的转速降低了多少、在演变过程中能量损失了多少,甚至还能够推断出在因转速太低而无法发光之前,它们还能生存多长时间。

        事实还证明,每颗脉冲星都有与众不同之处。有些亮度极高;有些会发生星震,顷刻间使转速陡增;有些在双星轨道上有伴星;还有数十颗脉冲星转速奇快(高达每秒钟一千次)。每次新发现都会带来一些新的、珍奇的资料,科学家可以利用这些资料帮助我们了解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