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受热后向外放出的大量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其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
甲烷在自然界的分布很广,甲烷是最简单的有机物,是天然气,沼气,坑气等的主要成分,俗称瓦斯。也是含碳量最小(含氢量最大)的烃,也是天然气、沼气、油田气及煤矿坑道气的主要成分。它可用来作为燃料及制造氢气、炭黑、一氧化碳、乙炔、氢氰酸及甲醛等物质的原料。
据报道,一项最新研究显示,随着全球温度不断升高,从湖泊和河流底部正有越来越多的甲烷气泡产生并被释放出来。这些甲烷气体是水底沉积物降解产生的,随后这些气体从水底析出并进入大气,加剧现在的温室效应。
研究显示,如果全球气温升高1℃,那么这类甲烷气体的释放量将增加大约20%。这种额外的甲烷气体将进一步导致温室效应加剧,形成恶性循环。
浅浅的湖泊,池塘和河流被认为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源头之一。其产生的主要温室气体便是甲烷。
研究显示,如果全球气温升高1℃,那么这类甲烷气体的释放量将增加大约20%。这种额外的甲烷气体将进一步导致温室效应加剧,形成恶性循环。
荷兰拉德堡德大学的科学家们对此情况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证明更高的气温下,将会有更多的甲烷气泡产生并被排放进入大气。
萨恩·康斯坦(Sarian Kosten)是这项研究相关论文的合著者,他表示:“此前还从未有研究在如此宏大的,大洲级别的尺度上对气温上升与甲烷气体排放的关系进行过分析。”
这项研究分为两个不同阶段。首先科学家们整理了目前已有的关于各地甲烷气泡方面的研究成果,从荷兰一处小镇的一个鱼塘,到瑞典北部冰川湖泊,再到加拿大境内的森林湖泊。本次研究论文合著者之一的拉尔夫·阿本(Ralf Aben)博士表示:“下一步,我们在1000升容量的‘迷你湖泊’中模拟了甲烷气泡的产生过程,在这样的实验条件下,我们能够任意调节温度以及其他环境参数。”他说:“通过这种方法,我们逐项排除了所有其他因素,只剩下温度这一项。”
在8个灌满水和沉积物的水池里,研究人员模拟了一年内湖泊发生的变化。其中4个湖泊保持“正常”的荷兰天气,其他4个则将温度设置成高出4℃。
研究结果显示,温度设置高了4℃的那几个水池产生甲烷气泡的效率要比温度正常的水池高出50%。基于这一发现,研究人员推算出假如温度升高1℃,那么池塘内甲烷气泡的产生率将提高6~20%。而随着更多的甲烷气泡进入大气,又将加剧温室效应,从而进一步推高温度,从而产生一种恶性循环。
康斯坦补充道:“我们每增加一些温室气体排放,大自然就会相应地产生更多的温室气体,比如池塘底部的甲烷气泡。”
不过,幸运的是,这件事反过来也一样成立:如果我们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那么温度就会下降,那么池塘等水体产生的甲烷气泡也将减少,就像是大自然回馈给我们的福利。这种福利理应成为我们努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动力。
全球变暖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地球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的家。让我们行动起来,节能减排,挽救地球家园的命运,维护人类的一个继续生存的未来。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