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奇闻

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比起他们来我太幸运了

2021-10-08 科学探索 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比起他们来我太幸运了

  我是在驻马店小郭庄长大的。2012年清明节回驻马店,我们五十几个小学同学聚会,有三个同学已经不在了。比起他们来我太幸运了,他们还‘拴’在驻马店,没有走出这块土地,是我占有了他们的机会。” ——施一公

  “我的时间是以秒计算的。”施一公曾这样对记者说。 

  

  作为国家首批“千人计划”代表性人物之一,施一公从回国之日起就引人注目。而今,他是中科院院士、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学奖得主、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以及首位获得瑞典皇家科学院爱明诺夫奖的中国科学家。同时,还担任清华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 

  透过重重的光环,是一位科学家极为坚定的科学梦想、真切的生命体验和深沉的家国情怀。 

  科学“境界”:从一个人到一支队伍 

  2007年下半年,40岁的施一公告别普林斯顿,回到清华园。 

  施一公回国后,清华大学的生命科学学科独立实验室从40多个增加到了100多个。同时,他的学生一个个在国际生物学界崭露头角。

  2013年12月19日,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右)为新当选的院士施一公颁发院士证书。 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2017年夏,曾经受教于施一公的清华大学教授颜宁接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一职。她不是去当学生,而是去当老师。从中国顶尖实验室走出的学者,登上世界顶尖高校的讲堂。 

  两年前,清华大学医学院博士生杭婧两篇阐释生命大分子剪接体结构的文章,以当期封面的形式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上,震惊学术界。杭婧知道,成功的背后是老师施一公近乎苛刻的标准。“老师对我们非常严格。”她说。施一公的学生闫创业、万蕊雪谈及导师时,表示对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强大的学术能力“又尊敬又怕”。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从个人奉献科研到带好一支队伍,“海归”施一公的科学梦想已经进入“第二境界”。 

  生命状态:“满足”与“不满足” 

  施一公从事的生命科学研究领域非常高深,平时不苟言笑。但他在谈起自己的个人经历时极为朴实和诚恳。

1975年施一公与父母的合影

  “我是在驻马店小郭庄长大的。2012年清明节回驻马店,我们五十几个小学同学聚会,有三个同学已经不在了。比起他们来我太幸运了,他们还‘拴’在驻马店,没有走出这块土地,是我占有了他们的机会。” 

  他不把成就视为个人努力的结果,对社会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回国后,我最大的收获是心理的安慰和满足。现有的境况比我小时候的想象不知好了多少倍!”“现在住的是好房子,吃的是好菜好饭,拿的是高工资,在清华又有好的实验条件,做的研究是自己感兴趣的,我觉得非常富足、非常满足。” 

  施一公在生活上总爱与童年时代相比较,而在事业追求上却以国际一流为坐标。他说:“我们要在专业上、在事业追求上、在所有科学技术上不知足才好。” 

  在清华园,人们看到的施一公永远是“像风一样”冲刺的身影。 

  家国情怀:报效祖国 初心不改

  2017年7月,清华讲堂,施一公以“结构之美”为题,为200多名外国学生上课。他从“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讲到2016年引力波新发现,精彩的演讲,引起全场持久、热烈的掌声。 

  让世界看到中国,一直是施一公的心愿。

  2016年8月14日,第31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沪开幕,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在开幕式上分享自己的科研经历和成长感悟,激励青少年投身科学事业。新华社记者刘颖摄

  施一公说,这种对祖国的责任感,关联个人亲历。大学三年级时,他的父亲因车祸去世,施一公遭受很大打击。远在异国,他始终忘不了,毕业于哈工大的父亲,文革下放农村期间,永远不遗余力地帮助邻里乡亲、不放弃理想的回报之心与胸怀。这决定了他辞去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之职,慨然回国。 

  “我就想要留在中国,要给中国带来改变。”施一公说。 

  回国后,为了做出最领先的成绩,把国家相关科学技术提升到世界一流水平,施一公和时间赛跑,每天在实验室工作十几个小时,有时一天只睡4个小时。回国十年,努力终于换来丰厚回报!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的研究水平已经实现了巨大的飞跃,可以和世界知名高校掰一掰手腕。”施一公骄傲地说。 

  他对年轻人说:“在如今的大格局下,你们这一代肩负重任。我鼓励你们以天下为己任,义无反顾地追求最前沿的科学、创造最先进的技术,为中华崛起和人类文明作出自己的贡献!” 

  “要给中国带来改变”,是施一公永不更改的初心。(记者孙琪、鹿永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