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节律是指以24小时为单位表现出来的机体活动一贯性、规律性的变化模式。在生命过程中,从分子、细胞到机体、群体各个层次上都有明显的时间周期现象,其周期从几秒、几天直到几月、几年。广泛存在的节律使生物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
“遵守时间”对生命体健康来说有多重要?对此,英国《自然·通讯》杂志12日发表了一篇免疫学成果:小鼠研究揭示了生物钟和一天中的时间会如何影响免疫应答。
生物节律与24小时昼夜交替相互作用,深入理解其影响,能帮助制定药物靶向策略,以缓解自身免疫性疾病。
生物节律阶段:
人处于正半周期为节律的高潮期,高潮期内人的心情舒畅,精力充沛,工作效率高;
人处于负半周期为节律的低潮期,低潮期内人的心情不佳,容易疲劳、健忘,工作效率低;
正弦曲线与横轴交点这一天称为“临界点”,三节律的3个临界点互不重叠称为单临界点;2个临界点重叠称“双临界点”;3个临界点重叠称“三临界点”;
临界点及前后一天为临界期,三节律同时在负半周期重叠的日子,也称为“临界期”;在临界点及临界期内,人的体力、情绪和智力极不稳定,做事非常容易出现失误。
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揭秘生物节律分子机制的三位科学家,他们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生命时钟怎样“走动”。生物节律所描述的生物钟,能按照24小时一个周期循环调控地球生物的活动。
通常认为,人类的生物钟帮助自身生理状态适应环境的日常变化,保持良好的生物节律有利于人体健康,而打破生物节律(比如深夜不休息)则可能引发免疫性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症。然而,这背后的分子联系却一直并不明确。
此次,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圣三一学院研究人员金斯顿·米尔斯、安妮·库提斯及其同事,证明了免疫应答的诱导和自身免疫的调控受一天中免疫系统调节时间的影响。
研究人员以小鼠为模型生物,发现一个主要生理基因BMAL1负责感知时间提示,并根据这些提示来抑制炎症。BMAL1的缺失或免疫系统在中午而非午夜工作,会加重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多发性硬化症小鼠模型)。
虽然需要更多实验才能弄清如何精准调控生物节律或有益的免疫所需的时间信号,但这项新研究中的发现,足以让我们认识到“遵守时间”对维护免疫系统的重要性。
掌握人体生物节奏的规律,是为了扬长避短,使人们更好地工作、生活和学习。忧心忡忡是不必要的,盲目乐观也是十分有害的。对于生物节律是否真的存在,它对我们的生活和人生是否有实在的意义,科学上有所争论。《与众不同的心理学》一书,明确表示生物节律是伪科学。网上也有人对生物节律的三节律进行分析,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合。因此一件事情的影响因素可能有非常多,生物节律或许对事件也会产生一些影响,但是并不能根本决定事情和未来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