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奇闻

我国成功发射双星迈出了从区域走向全球的“关键一步”!

2021-04-25 科学探索 我国成功发射双星迈出了从区域走向全球的“关键一步”!

  11月19日,我国成功发射两颗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卫星,自此完成北斗三号基本系统星座部署,迈出从区域走向全球的“关键一步”。

  为此,记者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总设计师以及相关系统有关负责人进行了采访。

  北斗系统总师:年底服务“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 2020年服务全球

  这次发射的两颗卫星是第18、19颗北斗三号组网卫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总设计师杨长风介绍说,卫星入轨后将与此前发射的17颗北斗三号卫星进行组网联调和性能指标评估,计划于今年年底开通运行,向“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提供基本导航服务。

  “这表明,北斗三号基本系统星座完成部署,中国北斗迈出从国内走向国际、从区域走向全球的‘关键一步’。”杨长风说。

  2009年,北斗三号工程正式启动,并按照最简系统、基本系统、全球系统三步实施组网。

  “目前,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杨长风说,后续将于2020年底前建成由30多颗北斗导航卫星组成的全球系统,具备全球服务能力。

  运载火箭系统:金牌火箭高标准“十送北斗”

  这次发射,是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今年内第10次成功运送北斗,也是长征火箭的第291次飞行。

  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总指挥岑拯介绍,为适应北斗三号全球组网的要求,近几年他们共进行了403项技术改进,平均每枚火箭进行技术改进28项,发射均获得圆满成功,成为名副其实的“北斗专列”。

  “今年平均约26天就要完成一次发射任务,未来3年预计执行发射任务40次左右。”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副总指挥刘建忠介绍说,面对高密度发射等挑战,长三甲火箭研制团队用“去任务化”逐步代替“定制化”,即单级火箭、单发火箭完成总装后,可以灵活调整其承担的发射任务,只要卫星和火箭接口保持一致,针对具体任务只要调整软件即可。

  “实行‘去任务化’设计,大大提高了火箭的适应性,火箭状态也较为稳定。”刘建忠说。

  卫星系统:北斗三号卫星部件全部实现国产化

  自去年11月发射首发双星以来的一年间,我国已经在太空布设了19颗北斗三号组网卫星,这充分表明我国航天器的综合研制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在正样设计之初,北斗三号就把服务精度设计目标设定在尚未发射的第三代GPS导航卫星及伽利略导航系统设计指标之上。”北斗三号工程副总指挥、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北斗三号卫星首席总设计师谢军透露。

  国之重器,必须自主可控。谢军介绍说,在北斗三号前期论证中,他们明确提出元器件和器部件国产化自主可控的目标,并科学制定实施方案,全力以赴抓落实。

  “如今,北斗三号卫星上所使用的部件,全部实现了国产化。”谢军说。

  五院北斗三号卫星总设计师王平表示,国产化作为北斗系统工程的一个重要缩影,对我国基础工业有极大的推动和牵引作用,同时国家工业基础的进步也保证了北斗工程的发展,两者互相促进,充分展现了我国的综合实力和创新能力。

发射场系统:多措并举确保高密度发射万无一失

  2000年10月31日,我国首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中心主任张学宇说:“从那时起至今的18年间,包括4颗试验卫星在内的47颗北斗导航卫星均从这里飞向太空,成功率达到100%。”

  刚刚于11月19日凌晨实施的北斗双星发射任务,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执行的第35次北斗导航卫星发射任务。

  自1984年执行首次发射任务以来,这个中心先后将130余颗国内外航天器送入太空。

  张学宇介绍说,今年以来,中心迎难而上,有效应对三箭多星同时在场测试、交替发射等多项挑战,加强工作统筹,加强质量管控,加强风险防控,一个一个节点保顺利,一次一次操作保精准,圆满完成了10次北斗导航卫星的发射任务。

  “截至目前,中心今年已圆满完成15次发射任务,突破了年发射9次的最高纪录,年底前还将执行2次任务。”中心党委书记董重庆说。

  2019年至2020年,我国将发射6颗北斗三号MEO卫星、3颗北斗三号IGSO卫星和2颗北斗三号GEO卫星。

  董重庆表示,中心将精心组织,精确指挥,精准操作,努力确保任务万无一失,为建设航天强国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