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奇闻

世界第一艘航母 竟是日本制造

2021-01-11 世界之最 世界第一艘航母 竟是日本制造

自1910年11月14日,美国飞行员尤金伊利驾驶飞机从“伯明翰”号巡洋舰上起飞成功,引起世界各主要海军国家的关注,纷纷在大型军舰或商船上设置起降平台,供飞机上舰。日本也不甘落后,于1913年底,对“若宫”号商船进行改装。1914年8月,“若宫”号被改装成一艘水上飞机母舰,在前桅和后桅的前部用铁架和帆布搭成机库,搭载水上飞机,舱内也有机库,这是日本最早载机的母舰。

1919年,日本开始建造专门设计的航空母舰,与英国当时正在建造的“竞技神”号航空母舰相仿。飞行甲板为全通飞行甲板,岛式上层建筑设在飞行甲板右舷。这种布置形式成为后来以至现代航空母舰的基本形式。1922年12月27日,这艘被命名为“凤翔”号的日本第一艘航空母舰在横须贺海军船厂竣工,它的岛式上层建筑比“竞技神”号小得多,只设驾驶室和海图室,上面是三角桅。在岛式建筑的后面有3个矮烟囱,为了防止烟囱排出的烟尘影响甲板上的飞行作业,烟囱上装有铰链,进行飞行作业时可以向外侧放倒。飞行甲板前部有大约5度的小角度斜坡,2部飞机升降机沿中线布置。由于它赶在了英国“竞技神”号之前服役,成为世界上第一艘真正的航空母舰。“竞技神”号虽然动工早约一年,但竣工却比“凤翔”号晚。

这艘编入日本海军的第一艘航空母舰不算大,标准排水量只有7470吨,在飞行作业中发现,狭窄的飞行甲板上还有一个碍事的岛式上层建筑,对飞机降落很不利。于是拆除了岛式上层建筑,飞行甲板前部也改成平甲板。

世界第一艘航母 竟是日本制造

世界第一艘航母 竟是日本制造

凤翔号是世界上第一艘专门作为航空母舰来建造的军舰,虽然开工比英美的航空母舰晚,下水却早几个月,因此世界上第一艘真正的航空母舰的桂冠就带了它的头上。二十年代时,为日本海军航空母舰战术和甲板飞行训练积累了经验。

后来,1922年,美、英、日、法、意五国签署了华盛顿条约,条约中规定美、英、日三国主力舰总吨位按5:5:3的比例,准许新建航空母舰的标准排水量最大为27000吨,美、英航空母舰的总吨位各为135000吨,日本81000吨。当时,日本有2艘41000吨的战列巡洋舰“赤城”号和“天城”号正建造,如按计划建成,将超过条约规定的日本主力舰总吨位的限额。因此,日本海军决定,将这2艘舰改建成航空母舰,这是华盛顿条约允许的。

“赤城”号竣工时是世界上第7艘航空母舰,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航空母舰。日本对外公开的标准排水量刚好在条约规定的范围之内,但实际上超过30000吨。它的飞行甲板布置应该说是别出心裁,共有3层飞行甲板,分3段布置。上层甲板长190米,为降落甲板,上面没有岛式上层建筑;中层甲板后部是机库,前部较短,供小型飞机起飞;下层甲板的后部也是机库,前部较长,供大型飞机起飞。舰上的2个烟囱布置也很独特,前面的大烟囱向下弯曲,后面的小烟囱向上外伸。

“天城”号改建下水后不久,便遭东京大DZ严重破坏,只好在舰体稍小的“加贺”号战列舰上进行改装,比“赤城”号晚一年竣工。“加贺”号也采用和“赤城”号一样的三层分段式飞行甲板,但烟囱布置不同,粗大的烟囱从右舷中前部伸出后一直通到舰后部,足有100多米长。显然是“凤翔”号和“赤城”号的烟囱布置对飞行作业并不理想,从而进行了改进。

到了30年代中期,三段式飞行甲板已显得不实用,于是按照通行的原则将飞行甲板改为一层,设岛式上层建筑。“赤城”号的岛式上层建筑设在左舷,“加贺”号在右舷。当时这种设计的考虑是便于姊妹舰并列行进,这可使准备往左边的“加贺”号上降落的飞机,在上空整理队形或返航准备降落时,可以向左盘旋;往右边的“赤城”号上降落的飞机可以向右边盘旋,两舰的飞机不会发生空中交通冲突。这也许合乎逻辑,但是实践表明,飞行员在降落过程中一旦碰到麻烦,由于某些原因,往往都向左转,左舷岛式上层建筑造成的降落事故要比右舷多一倍。

1929年,日本利用华盛顿条约对1万吨以下航空母舰未作限制的条款,动工建造“龙骧”号航空母舰,它的设计排水量只有8000吨,但是为了多载飞机,设置双层机库,竣工时它的标准排水量远远超过原设计。服役后不久,发现稳性差,舰首甲板过低,飞行甲板的支撑结构强度也不够,被大浪压坏。事后采取措施,撤除4座127毫米火炮以及可以拆除的重物,加强舰体结构,提高舰首甲板,以改善适航性。为了增加稳性,不得已追加500吨压载,从而严重影响航速。

1930年4月22日,华盛顿条约缔约国在伦敦签署了新的条约,伦敦条约保留了旧条约中的主要条款,放宽对航空母舰的限制。1932年日本获准建造2艘标准排水量15900吨的航空母舰。第一艘“苍龙”号于1934年11月动工,第2艘“飞龙”号于1936年7月开工。由于日本出自扩张Z義的野心,早已对在海军条约中所处的下等地位不满,1936年12月31日华盛顿条约和伦敦条约期满后,日本不再续约。故对第2艘“飞龙”号的设计作了很大改动,排水量增大1400吨。

“苍龙”号比起前两艘专门设计的“凤翔”号和“龙骧”号航空母舰,排水量差不多增加一倍,航速也有较大幅度提高,达到34.5节,同时吸取“龙骧”号设计的教训。一个不大的岛式上层建筑设在右舷,2个扁圆形烟囱紧贴在飞行甲板下面,呈水平状向外延伸一段距离。直通式飞行甲板上设有3台升降机,以便加快飞机的提升速度。拦阻装置是9根拦阻索和2个拦阻网。机库为双层轻型支架式结构。它反映了日本海军在这一时期,为航空母艘这一舰种进行的种种实验和尝试所取得的成果,是日本航空母舰的代表作。

“飞龙”号与“苍龙”号的主要不同点是排水量增大,从尺度上看是舰宽增大了差不多1米,但却使“飞龙”号的贮油量增加20%,从而提高作战半径4580海里。此外,岛式上层建筑和“赤城”号改装后一样,设在了左舷。它与“苍龙”号编在一起,组成航空母舰第二战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