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奇闻

中国十大毒蛇排行榜!被咬一口就要你的命!

2021-01-11 世界之最 中国十大毒蛇排行榜!被咬一口就要你的命!

毒蛇,全世界大概有3000多种,但被认为对人类是有毒的仅占百分之十五。大多数人对毒蛇的了解知之甚微,以致于对毒蛇的认识上有很多误区,例如被蛇咬了,十几分钟后没感觉,就认为是无毒蛇!其实不然,实际上被毒蛇咬伤后,大多都会经过1到4小时才会显现出症状。所以被蛇咬了之后,不要太过掉以轻心!奇闻网下面就来为大家介绍中国十大最毒的蛇,各位看到它就赶快绕道走!

中国十大毒蛇排行NO.10——金环蛇

金环蛇(学名:Bungarus fasciatus),俗称金甲带、金包铁、金脚带、花扇柄(客家话)、雨伞柄(潮州话)或佛蛇等,是环蛇属的一种,是毒性很强的蛇。金环蛇是一种具前沟牙的剧毒蛇,与眼镜蛇、灰鼠蛇合称“三蛇”,是著名的食用蛇种。金环蛇分布于北纬25度左右及其以南地区。

金环蛇1.jpg

金环蛇

金环蛇和其他环蛇属的蛇一样,动作缓慢,不爱攻击人类,主要以小型脊椎动物为食。金环蛇的毒性较其近亲银环蛇弱,但仍然属剧毒蛇,而数量也较银环蛇多。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黄环和黑环相间排列,两环宽窄大致相等,尾短圆钝。活动于平原、丘陵、山地丛林、塘边、溪沟边和住宅附近。

中国十大毒蛇排行NO.9——蝰蛇

蝰蛇(poisonous snkg;viper)毒蛇,生活在山林或草丛中,捕食鼠类、青蛙、小鸟等。在中国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广西;国外见于印度,巴基斯坦,缅甸,泰国等地。蝰蛇亚科(Viperinae,东半球蝰蛇)和响尾蛇亚科(Crotalinae)。具颊窝器的蝰蛇(响尾蛇及其他)的特徵是︰在每侧鼻孔与眼之间有一热敏感小窝,用於探寻温血动物。

蝰蛇1.jpg

蝰蛇

中国十大毒蛇排行NO.8——原矛头蝮

原矛头蝮(学名:Protobothrops mucrosquamatus),又名为龟壳花,为蝰科原矛头蝮属的爬行动物,俗名烙铁头、笋壳班等、老鼠蛇和恶乌子等,是台湾六大毒蛇之一。头长呈三角形,头长约为其宽的1.5倍。龟壳花常与无毒的拟龟壳花混淆,拟龟壳花的头部较圆。原矛头蝮为管牙类毒蛇,有剧毒。

原矛头蝮1.jpg

原矛头蝮

原矛头蝮每日17时至次日凌晨05时外出活动,雨天出现率较高,活动高峰在21时至次日1时;季节活动高峰为6—8月,最适活动气温为23—32℃;非冬眠期每日出现率为30%—70%,平均为52%。该蛇常利用树洞、竹洞、岩石洞作越冬场所,一般不主动攻击人,但遇黑影及灯光时可出现攻击动作并伤人。

原矛头蝮吃鱼、蛙、蜥蜴、鸟、鼠等,也曾在住宅旁捕吃小鸡,甚至捕吃其他蛇类。

中国十大毒蛇排行NO.7——白眉蝮

白眉蝮学名:Vipera ruselli siamensis,是蛇目、蝰科、主要栖息在宽阔田野中的一种剧毒蛇类。

白眉蝮1.jpg

白眉蝮

生活在平原,丘陵或山区。主要栖息在宽阔的田野中,很少到茂密的林区去,夏季一般在丘陵地带活动,炎热时喜欢栖息在荫凉通风处。受惊时并不逃离,而是将身体盘卷成圈,并发出呼呼的出气声,身体不断彭缩,持续半小时之久。

以鼠、鸟、蜥蜴为食,采用突袭方式,躯干前部先向后曲,猛然离地再向前冲并咬住猎物,咬住不放直至吞食下去。9--10月咬伤人畜较多,是我国剧毒蛇类之一。平均每条蛇咬物一次排毒量约为200毫克。

中国十大毒蛇排行NO.6——灰蓝扁尾海蛇

灰蓝扁尾海蛇(学名Laticauda colubrina)为爬虫纲有鳞目眼镜蛇科扁尾海蛇属 动物,主要分布在印度洋至太平洋一带的海域,栖息于海洋之中。

灰蓝扁尾海蛇1.jpg

灰蓝扁尾海蛇

灰蓝扁尾海蛇栖息于海洋之中,水深不超过10米,多于夜间出没沿岸沙滩、岩礁间。日间时候,它们多躲藏于海岸边的岩缝间休眠。以海蛇科而言,灰蓝扁尾海蛇拥有较强的陆行本领,即使离海有数十米之遥,仍有可能找到他们的踪影。捕食方面以一般鱼类为主。灰蓝扁尾海蛇拥有强烈的神经毒素,但由于它们的口部细小,攻击性较低,因此对人类的威胁并不特别严重。

中国十大毒蛇排行NO.5——竹叶青蛇

竹叶青蛇(学名:Trimeresurus stejnegeri)是爬行纲、有鳞目、蝮亚科、竹叶青蛇属动物,是一类具有颊窝的管牙类毒蛇,于 1804 年学者 Lacepede在印度首先发现并命名,现有20余种。头较大、三角形,颈细,头颈区分明显。头顶具细鳞;左右鼻间鳞不相切,由细鳞分开;背鳞除最外一行外均起鳞。除少数为卵生外,绝大部分品种为卵胎生。

竹叶青蛇1.jpg

竹叶青蛇

竹叶青蛇常吊挂或缠在树枝上,以蛙、晰蝎、小鸟和鼠类等小型动物为食,具攻击性,有毒,广泛分布于亚洲各地。竹叶青蛇是一种美丽的毒蛇,全身翠绿,眼睛多数为黄色或者红色,瞳孔呈垂直的一条线,尾巴焦红色,观赏价值极高。

中国十大毒蛇排行NO.4——舟山眼镜蛇

中华眼镜蛇(Naja atra),又名舟山眼镜蛇,在广东、广西、香港俗称饭铲头,台湾则称之为饭匙倩、饭匙铳、膨颈蛇。属于眼镜蛇科,分布于中国南部、台湾和中南半岛的中低海拔地区。

舟山眼镜蛇1.jpg

舟山眼镜蛇

中华眼镜蛇为大型前沟牙毒蛇。受惊扰时,常竖立前半身,颈部平扁扩大,作攻击姿态,同时颈背露出呈双圈的“眼镜”状斑纹。中华眼镜蛇体色一般为黑褐或暗褐,背面有或无白色细横纹。成蛇体全长为1.5~2米。

中国十大毒蛇排行NO.3——眼镜王蛇

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又称山万蛇、过山峰、大扁颈蛇、大眼镜蛇、大扁头风、扁颈蛇、大膨颈、吹风蛇、过山标等。虽称为“眼镜王蛇”,但此物种与真正的眼镜蛇不同,它并不是眼镜蛇属的一员,而是属于独立的眼镜王蛇属。

眼镜王蛇1.jpg

眼镜王蛇

相比其他眼镜蛇性情更凶猛,反应也极其敏捷,头颈转动灵活,排毒量大,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蛇类之一。在中国西南与华南地区常有出没,通常栖息在草地、空旷坡地及树林里。它的主要食物就是与之相近的同类──其他蛇类,所以在眼镜王蛇的领地,很难见到其他种类的蛇。眼镜王蛇毒性极强。

中国十大毒蛇排行NO.2——五步蛇

尖吻蝮(学名:Deinagkistrodon)是蛇亚目蝰蛇科蝮亚科下的一个有毒单型蛇,属下尖吻蝮的幼蛇只有尖吻蝮(D.acutus)一个品种。尖吻蝮又称百步蛇、五步蛇、七步蛇、蕲蛇、山谷虌、百花蛇、中华蝮等,是亚洲地区内相当著名的蛇种,尤其在台湾及华南一带更是自古已备受重视的蛇类。目前未有任何亚种被确认。

五步蛇1.jpg

五步蛇

中国十大毒蛇排行NO.1——银环蛇

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俗称过基峡、白节黑、金钱白花蛇、银甲带、银包铁等。毒性极强,为陆地第四大毒蛇。

银环蛇1.jpg

银环蛇

银环蛇昼伏夜出,尤其闷热天气的夜晚出现更多,但也见有初夏气温15—20℃天气晴朗时,白天出来晒太阳。银环蛇性情较温和,一般很少主动咬人,但在产卵孵化,或有惊动时也会突然袭击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