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静绵延的青龙山上,有这样两座特殊的墓碑,墓碑上没有具体名字,只是镌刻着“新庄中国兵”五个字,这里埋葬的是1937年在南京保卫战中牺牲的两名无名烈士的遗骨,这也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处南京保卫战阵亡士兵墓。在大学生志愿者发现之前,江宁区新庄村易家两代人已经默默守护了80年。
位于南京市江宁区的新庄村隐藏在众多村落中,这里树荫环绕、平静祥和。过往曾经发生了什么,似乎鲜有人知道。直到大学生志愿者在对江宁区抗战遗迹进行定位和寻访的时候,发现了这里。
已经76岁的邵翠明是从公公易传荣那里接过了守护的“接力棒”,她回忆说,当时是公公易传荣发现两名中国兵倒在了自家的地皮上,于是和村民一起把他们的遗体收敛起来,葬在自己家的祖坟里。此后,每年的清明节,易传荣都会在祭扫自家祖坟的同时,给两名中国兵扫墓、烧纸。易传荣去世时,纪念这两名中国兵成了他的遗愿。邵翠向记者说道,自己扫墓有不少年了。在公公和老伴相继去世后,邵翠明就接过了守护的“接力棒”。
今时宁静的村庄,昔日曾是南京保卫战外围最惨烈的战场。但沦陷时期,村民不敢给中国士兵竖立墓碑,时间久了,涉及这场战役的人和参与埋葬两名士兵村民相继离世,他们的名字、来历,也就无从查证。大家就习惯称为“新庄中国兵”。
2008年江宁区政府对新庄村墓地进行了统一规划,集体迁移至距离新庄村四五公里左右的青龙山公墓上,其中也包括这两名中国兵的遗体。但因为当时的安排距离较远,邵翠明提出了反对意见,她表示,一定要迁到自家祖坟边上。“说要迁到外面的公墓,我说不行,要迁到我家老祖坟边上。我还要给烈士烧纸纪,放在祖坟边上就不是外人。”
如今,这两个新庄中国兵的墓碑就安置在易家祖坟的对面,隔着一条小路相望。
记者走访当日,恰逢邵翠明的大孙子易静前来看望奶奶。易静告诉记者,他从小就跟着一起上坟,早已形成了一种习惯,说着还专门开车带着记者上了山。记者看到,墓碑前有几株半枯的茱萸,是不久前他们一家人刚来过。谈到他们与中国士兵的故事,淳朴的一家人没有半点长篇大论,只是反复表示,会一代代做下去。
记者了解到,今年7月,南航金城学院和南审沁园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根据多个民国遗存普查材料找到了这里,并把墓碑上的“新庄中国兵”和“二〇〇八年四月廿六日迁”几个字新描了红,后面他们也会定期来巡查、清扫。
据此前媒体报道,《南京保卫战史》作者、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研究员孙宅巍认为,新庄村两座中国兵墓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南京现存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丛葬地所纪念的,是在南京保卫战结束、城市沦陷之后被日军屠杀的中国军民,而新庄中国士兵墓所安葬的是战斗中阵亡的中国士兵。“这是仅有的南京保卫战中中国士兵的墓地,过去没有发现过,是首次、也是目前仅有的。江宁淳化地区当年是南京保卫战一个重要的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