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奇闻

物理学家都是脾气古怪的人:积怨之深拒绝分享诺贝尔奖,得奖后希望能快递过去

2021-01-11 世界之最 物理学家都是脾气古怪的人:积怨之深拒绝分享诺贝尔奖,得奖后希望能快递过去

再有几个小时,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就要揭晓啦!

诺贝尔物理学奖自1901年12月10日第一次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授予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后经历了百年历程。在这百年内它激励了许多在物理科学发展道路上作出卓越贡献的物理学家向其目标冲刺,使其成为众多国际性科学奖中被举世公认为最具有权威的科学奖。诺贝尔奖对世界的科学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小编理出了这个崇高奖项背后的一些趣闻,来看看这群得奖的天才们是多么有个性的主。

物理学家客串荣获了诺贝尔化学奖

被后人尊称为“原子核物理学之父”的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在1906年以他的原子核式模型开创了原子物理学的新领域。早在1898年卢瑟福经汤姆逊推荐到加拿大麦克吉耳大学任教,在加拿大工作期间,他研究了三族放射性元素——镭、钍、锕在放出射线后,会逐渐减弱其放射性强度,最后变成另一种元素,提出了原子自发蜕变理论。由于他对蜕变的研究获得1908年诺贝尔化学奖,他对自己不是获得物理学奖而是获得化学奖感到意外。在得奖演说中,他风趣地说过“我竟摇身一变成为一位化学家了”。

▲欧内斯特·卢瑟福

1919年,卢瑟福第一次用人工方法使原子核发生了转变,从而发现了质子。他还同时预言过中子和氢、氦的同位素的存在,中子果然被他的学生安得威克所发现,可以说这些发现都是划时代。今天看来,仅以1906年的原子核式模型授予他诺贝尔物理学奖也不过分。

▲卢瑟福(中)与同事。

卢瑟福不仅在科学研究上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而且在造就大量优秀科学人才方面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在他的培养和指导下,他的学生和助手中有11位获得诺贝尔奖,创下了个人培养诺贝尔奖科学家人数最多的“世界纪录”.他们是卢瑟福在蒙特利尔的麦吉尔大学时的助手索迪(1921年)和哈恩(1944年),在曼彻斯特大学时的玻尔(1922年)和海威西(1943年),在剑桥太学时的查德威克(1935年)、阿普顿(1947年)、希莱克特(1948年)、鲍威尔(1950年)、考克饶夫和瓦尔顿(1951年)、卡皮查(1978年).与他的作用有关而在后来获诺贝尔奖的,有阿斯顿(1922年)、狄拉克(1933年)和贝特(1976年)等.这在诺贝尔奖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积怨之深拒绝分享诺贝尔奖

美国发明家特斯拉一生共获得112项美国专利。他对物理学的主要贡献集中在解决交流电的应用上。那时在爱迪生推动下,直流电已普遍使用,但它有局限性,不能形成供电网络。交流电系统则可用高电压,小电流供电,然后利用变压器调节电流、电压来符合用户的需要。它的突出优点是可以利用细导的实现远距离送电。

1888年,特斯拉发明了交流多相电力传输系统,并因此获得专利。这一系统的精华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感应电动机。到了1895年,利用尼亚加拉瀑布已经以交流电形式发电功率达15000马力。他的工作却使提倡直流电的应用的爱迪生大为恼火,于是双方开展一场激烈竞争。为了证实交流电的安全性,特斯拉专门举行记者招待会,他让交流电从“特斯拉线圈”通过他的身体点亮了灯,在场的记者们个个看得目瞪口呆。特斯拉的胜利加速了交流电的推广和应用。特斯拉和爱迪生之间的矛盾是如此之深,以致当他知道自己将与爱迪生一起分享191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时,他表示不接受授奖。

▲尼古拉·特斯拉

最后这个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便转发给了瑞典的物理学家达伦,以表彰达伦在发明灯塔与浮标照明用的自动调节器所作的贡献。

“足球运动员”荣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丹麦物理学家波尔在1913年任哥本哈根大学编外教授,以发表了著名的论文《原子和分子结构》,成为他迈向森严的科学王国的伟大起点。1920年哥本哈根大学根据他的倡议成立了一个理论物理研究所,他是新成立的哥本哈根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在他的周围聚集着许多有为的年轻理论物理学家,如海森堡、泡利,狄拉克等,他们互相磋商,自由讨论,不断创新,充满着集体主义和友善精神。环境没有拘束,工作集思广益,解决了许多现代物理学最深奥的课题,形成了著名的“哥本哈根学派”,而玻尔成为这一学派的领袖。在当时,哥本哈根可以说成为物理学家“朝拜的圣地”。

波尔在接受卢瑟福的有核模型后遇到了无法回避的矛盾,他把爱因斯坦和普朗克的量子论与核式原子结构结合起来,提出三条假设,成功的解释了氢原子的发射光谱,因而获得192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玻尔在工作之余经常参加锻炼,年轻时他和他的兄弟是丹麦国家足球队的队员——国脚,当1922年在斯德哥摩给他授奖时,有一家丹麦报纸就这样风趣地报道说:授予“著名足球运动员玻尔”诺贝尔奖。

无“贝尔”的诺贝尔奖

约翰.贝尔(John Bell)绝对是物理学中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他提出的贝尔不等式成为可以实验判决定域隐变量理论是否存在的依据。在这之前,人们只是哲学争论。玻尔爱因斯坦长达20年的大论战,因为有了贝尔不等式,终于可以有一个实证的判定。

▲约翰.贝尔

贝尔不等式结合实验结果后,形成了贝尔定理。这个定律的结论是令人震惊的:要么,这个世界不是“实在”的,要么,它不是定域的。它对我们的整个世界观产出了颠覆性的冲击,而它的逻辑却又极其简洁明确。因此,很多人对贝尔不等式发出了极尽夸张的感叹:

“Some physicists are convinced that [Bell’s theorem] is the most important single work, perhaps, in the history of physics.”(一些科学家已经信服,可能在整个科学史上,贝尔定理都是最重要的成果) - Zukav

“Bell’s theorem is the most profound discovery of science.”(贝尔定理是最具深远意义的科学发现) - Stapp

“Anybody who’s not bothered by Bell’s theorem has to have rocks in his head.” (谁要是不为贝尔定理感到困扰,他脑子里一定是进水了) - Pais

贝尔于1990年去世,同年他获得诺贝尔提名,对此他并不知情。后来因为诺贝尔奖只发给生者,因此这枚实至名归的奖牌落空。人们把当年的诺贝尔奖称为“No-Bell Nobel Prize”(无贝尔的诺贝尔奖)。

诺奖得主最集中的两个生日

有两个日期和诺贝尔奖得主特别有缘,一是2月28日,共有 8位获奖科学家在这一天出生,其中包括得过两次诺贝尔奖的莱纳斯·鲍林,以及华裔科学家崔琦和朱棣文。另一个日期是5月21日,是7位获奖者的生日。

▲莱纳斯·鲍林

最“忙”的诺贝尔奖得主

1901年,发明X射线的德国科学家伦琴收到瑞典的一封来信,请他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取诺贝尔物理学奖,而这位在慕尼黑任教的教授回信说,斯德哥尔摩路途遥远,必须得向校长请假才行,麻烦得很,将奖牌与奖金寄过来行不行?瑞典的答复是:奖牌不能寄,还是跑一趟吧,你可以得到一大笔奖金。

▲威廉·康拉德·伦琴

伦琴终于来到了斯德哥尔摩,但他也许真的很忙,领到奖金与奖牌后立刻就要打道回府,连获奖后例行的讲座也取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