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奇闻

“中国核司令”程开甲院士逝世 23位两弹一星元勋仅剩4位在世

2021-01-11 世界之最 “中国核司令”程开甲院士逝世 23位两弹一星元勋仅剩4位在世

今天(11月17日)上午,有“中国核司令”之称的程开甲院士逝世。

程开甲是原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正军职常任委员、中科院院士,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程开甲还荣获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并于2017年“八一”前夕,被授予军队最高荣誉“八一勋章”。

至此,我国23位“两弹一星”元勋,仅剩王希季、于敏、孙家栋、周光召四位在世。

bbbae568f9557f9669b5a36e8c62524f.jpg

2017年7月28日,程开甲被授予“八一勋章”  图片来源于国防部网站

我国核试验科学技术的创建者和领路人

程开甲院士是我国著名物理学家,我国核试验科学技术的创建者和领路人。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爆炸成功,震惊世界。核基地技术负责人程开甲提出的原子弹塔爆方案,获得了圆满成功。在程开甲的研究和领导下,基地研究所研制的1700多台仪器全部拿到了数据。

据中国科学院介绍,程开甲是中国核武器研究的开创者之一,在核武器的研制和试验中作出突出贡献,开创、规划、领导了抗辐射加固技术新领域研究,出版了我国第一本固体物理学专著,提出了普遍的热力学内耗理论,导出了狄拉克方程,提出并发展了超导电双带理论和凝聚态TFDC电子理论。

上世纪60年代,程开甲建立发展了我国核爆炸理论,系统阐明了大气层核爆炸和地下核爆炸过程的物理现象及其产生、发展规律,并在历次核试验中不断验证完善,成为我国核试验总体设计、安全论证、测试诊断和效应研究的重要依据。

上世纪80年代,程开甲又开创了我国抗辐射加固技术研究领域。在他领导下,我国系统开展了核爆辐射环境、电子元器件与系统的抗辐射加固原理、方法和技术研究,利用核试验提供的辐射场进行辐射效应和加固方法的研究。

他还指导建设了我国先进的实验模拟条件,推动我国自行设计、建造核辐射模拟设施,开展基础理论和实验研究,促进了我国抗辐射加固技术的持续发展,为提升我国战略武器的生存与突防能力提供了技术支撑。

罗布泊隐姓埋名20年

1918年8月,程开甲生于江苏吴江,194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1948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曾任浙江大学、南京大学教授,第二机械工业部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国防科工委核实验基地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及基地副司令员,国防科工委(总装备部)科技委常委、顾问。

作为我国核技术领域的开创者,程开甲曾度过20多年“罗布泊时间”。

程开甲曾回忆,1959年,全国把有关领域科学家召集起来,调到中国核武器研究所。1960年,中国原子弹研制因苏联专家撤走遭遇重大困难。其后,在国内理论、技术都是一片空白的情况下,领导核试验这项大规模、多学科的复杂的科学任务,落在了44岁的程开甲身上。

在罗布泊,程开甲参与组织指挥了我国首次原子弹、首次氢弹、首次两弹结合试验和首次地下核试验等各种类型核试验30多次。20年中,他带领团队解决了包括核试验场地选址、方案制定、场区内外安全以及工程施工等方面的一系列理论和技术难题。

他带领团队利用历次核试验积累的数据,对核爆炸现象、核爆炸规律、核武器效应与防护等,进行了深入理论研究,为建立中国特色的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作出了杰出贡献。

为了增强对核爆炸现象和破坏效应的感性认识,程开甲曾多次进入核试验爆后现场,爬进测试廊道、测试间,甚至最危险的爆心。同事回忆,进爆心就像进入桑拿房一样,温度很高,放射性也很高,对身体有危害,但他仍然亲自进爆心观察。

1969年,为了专心于核试验任务,程开甲把一家从江南搬到了戈壁深处。程开甲曾回忆戈壁生活:“我住过的地方,有一棵很高的树,抬起头来看看树,帽子都会掉下来。”

晚年回忆“紫石英号事件”掩面流泪

程开甲曾在文章中写道:“回国后,我一次又一次地改变我的工作,一再从零开始创业,但我一直很愉快,因为这是祖国的需要。”

1949年,程开甲在英国留学时,有一次从新闻电影中看到,英国紫石英号军舰擅自进入长江,却被中国开炮击伤了。“我们当时看到真是高兴啊!”晚年回忆起这段,在纪录片镜头前的他掩面流泪。

程开甲说,如果留在国外工作,成就再大,也是外国人,他认为自己回国之后所获得成就更大。“我从事核武器事业至今,人生的价值在于贡献,为人民贡献,为国家贡献。”

2017年7月28日,中央军委举行颁授“八一勋章”和授予荣誉称号仪式,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八一勋章”获得者颁授勋章和证书。99岁的程开甲院士是10位“八一勋章”获得者之一,也是最年长的一位,他坐着轮椅接过了勋章和证书。

颁授仪式上,对程开甲的介绍是:原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正军职常任委员,忠诚奉献、科技报国的“两弹一星”元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