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努尔哈赤到溥仪,清王朝存在296年,但期间只出现了两位摄政王,一位是开国时期的多尔衮,另一位就是末年的载沣,也是小皇帝溥仪的父亲。这冥冥之中似有定数,恰好是清王朝的一始一终。
载沣的形象,历史和现实都是有争议的,有的说他性格懦弱,目光短浅;也有的说他心胸宽广,进退有据。一个人的形象,尤其是一个历史人物的形象是很难一板子界定的,人具有多面性,但载沣的淡泊宽容及不失民族气节却是众人公认的。
从载沣执政时汪精卫刺杀他这一件事上就可以看出他的胸怀。当时载沣26岁,汪精卫26岁,都是血色方刚的年龄,世人皆以为汪必死,但载沣却出人意外的放了他,这需要何其大的气魄和胸怀。
载沣退出权位之后,孙中山于1912年9月拜访过他,赞叹他和平交权。次日,载沣回放孙中山,获赠题字照片,并表示:“我拥护民国,大势所趋,感谢民国政府对我们的照顾”。和推翻自己的人见面,并表露内心,这是何其的光明磊落,又能跟上时代潮流。
载沣有自己的独特的政治判断力,绝对不是平庸之辈。1915年,袁世凯复辟,他只说了两个字“胡闹”。83天后,袁被骂死,当天,载沣洒酒祭奠二哥光绪皇帝,说:“天地公道,人心公道,袁贼逆天,已遭报应。”1917年,张勋复辟,他也不大热情,很多人劝他重掌大权,但他从头到尾都未参与。再后来,溥仪在日本人建立的伪满洲国“登上皇位”,多次请他带全家搬过去,均被载沣拒绝。日本人也屡次游说他去长春,企图以他的威望加强日本统治东北的合法性,但深明大义的载沣均不为所动,坚决反对分裂国家的行为。
清朝皇室最后没有被赶尽杀绝,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上绝对是个奇迹,这其中恐怕就有载沣的一份功劳。载沣于1951年在北京安详离世,他后半生基本无疾无病,这也可能是他的一份福报。
1960年1月26日,周恩来总理在接见溥仪时是这样评价载沣的:“载沣在辛亥革命爆发后主动辞去监国摄政王的职位。他后来也没有主张对革命进行武力反抗,也没有站出来反对宣统皇帝逊位。这些表现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客观上有利于革命。到了民国以后,贵族和遗老中有人不遗余力地进行复辟大清王朝的活动,但载沣却始终没有积极参与。这一点也是难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