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中国台湾地区仍然使用以往的繁体字。繁体字虽好看,也有内涵,但笔画多、书写较难。而简体字书写简单,有利于普及教育,且废除繁体中的异体字便于民众交流,实际上是一种文字的返璞归真。既然如此,台湾为什么还在使用繁体字呢?
近年来,随着世界其他地区来自中国大陆移民的不断增加,简体中文正逐渐取代以往海外华人所主要使用的汉字的地位。
可以说,简体字的推广使用是大势所趋,尽管近年来有一些所谓的“简改繁”的议论,大都也都是些“标新立异”的“痴人妄语”而已。
蒋介石曾经主张推广简化字
1919年,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随着白话文逐渐取代文言文,改革汉字的呼声逐渐高涨。
1920年,语言学家钱玄同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主张推广简体字。
1922年,钱玄同和北京大学教授黎锦熙向中华民国政府国语统一筹备会第四次大会提交了文件《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其中提出8种简化策略,这是第一次系统提出汉字简化方法。
蒋介石对此表示关注。他询问教育部部长王世杰的意见如何。王世杰回复道:"我个人认为,有的汉字笔画确实太多,应该作些简化,但只能逐步进行。"
于是,蒋中正决定逐步推行简体字。王世杰把简体字的事情全权交予黎锦熙处理,黎锦熙提交了1000余字的简化字,王世杰认为太多,删减到三四百字。
1923年,胡适在《国语月刊·汉字改革号》的《卷头言》中说:"语言文字的改革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然而"中国的小百姓不但做了很惊人的文法革新,他们还做了一件同样惊人的革新事业:就是汉字形体上的大改革,就是'破体字'的创造与提倡"。
1932年,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编的《国音常用字汇》出版,收入了宋元以来的大多习用简体字。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8月21日),王世杰颁布国民政府教育部第11400号部令,向全社会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共计324个;并公布《推行简体字办法》9条。
1936年10月容庚出版了《简体字典》,并且在燕京大学开设简体字课加以试验。1937年5月字体研究会发表了《简体字表》第一表。
不料,考试院院长戴季陶得知此事后,十分气愤。跑到蒋介石办公室提出异议,说简化汉字十分荒谬,破坏了中国文化。
蒋介石作了一些解释,戴季陶仍听不进。在此后的3个月里,戴季陶拒不参加国民党的会议,蒋介石虽觉得他太过分,但由于他是国民党元老,只得让步,下令暂不施行简化汉字。
政治因素致使台湾汉字简化搁浅
对于汉字简化,蒋介石曾经在1952年时旧事重提。
他说:“我们的汉字笔画太多,士兵教育困难,学生学习难度也太大。民国二十四年,我们在政治委员会上通过了一个汉字简化方案,因戴无仇(戴季陶)的激烈反对而未施行,很遗憾。没有想到,只过十几年,他就不在了,我觉得汉字还是应做适度的简化。”
很快,台湾成立“简体字研究委员会”。时任“考试院副院长”的罗家伦盛赞“总裁此举极其英明”,并公开说“中国文字必须保存,但要保存中国文字,则必须简化它,使民众便于学习和运用”。
推行简体字法令
随即引发了一场汉字繁简之争。其间,《联合报》做过一次民意测验,参与者中,赞成汉字简化者7315人,反对者4807人。
在这场争论胶着不下时,因大陆率先推行了汉字简化方案。
出于政治的考虑,蒋只能反其道而行之,转倡繁体。
如学者林安梧所说,“因政治斗争的对方推行简体,我们就倡导繁体,....,结果被逼得硬是要唱反调。”蒋介石不再倡言汉字简化,谁再谈论这个问题,就很可能会被扣上“沟通匪帮”或“隔海唱和”的“红帽子”。
二蒋去世之后,随着李登辉、陈水扁、直至现在的蔡英文上台,台独意识逐步抬头,为了在台湾推行“去中国化”,开始故意贬低简体字。
繁体字在台湾保持到了今天,很大程度上其实是个政治“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