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学 第二章 「死后续存的生命」观念
作者:张开基
(我经过作者同意转贴,本文作者拥有著作权,非经同意请勿擅自转载、转贴、摘录或任何形式之引用,改作)
关于「鬼学」002
「鬼」这个意念当然早过任何文字已经存在;
「鬼」最直接最主要的意思就是「人死后的亡魂」,也就是「人在肉体死亡之后,仍然存在的精神生命」,
可以解读最早的文字叙述当然是埃及的象形文字,譬如法老王死后,他的「亡魂」会接受众神的迎接,乘着太阳船升天到永恒的国度去享受无止境的荣华富贵。
而早过埃及文字之前,「鬼」或「亡魂」或「死后生命」的概念可能在人类旧石器时代就已经存在;
首先,在「鬼」或「亡魂」或「死后生命」的概念出现之前,最原始的应该是先有认知「死亡」概念,这点不用说到人类,许多动物都有,尤其是对同类的死亡会感到恐惧,对近亲的死亡会感到悲伤,这在动物界已经是普遍存在的情形。
但是,动物对于「死亡」感到恐惧,那是一种生物本能,对于近亲「死亡」感到悲伤,那是初级的情感反应,但是,可以肯定动物是不会有「鬼」、「亡魂」、「死后生命」这类概念的,甚至于,动物不只没有对死亡近亲或同伴有「墓葬」行为和祭祀仪式,还有些动物甚且可能会分食同类的尸体作为食物。
没有任何研究结果可以肯定人类是从何时开始有「墓葬」行为,虽然也有考古学家认为人类从有「墓葬」行为就代表已经有「灵魂不灭」的概念;
关于这点,我不能同意,因为人类比其他动物擅长运用工具,不论是挖洞或者堆砌石块;因此,「墓葬」的初意并不能据之肯定是有「灵魂不灭」的概念才进行。极可能是不忍见到亲人的遗体被其他动物当成食物,也或者人类本身在最初「食腐」为生的艰困时期,也有食尸的行为,(注一;那是一种不得已的自然行为,在当下这个时代,我们不需因此觉得恶心或残忍,海中的沙鱼也会吃掉受伤的同伴,目的只有一个—取得难得的食物)。 (注二;直到今天,在东南亚某些原始民族还有食人的习俗,和食物缺乏的关系小,而是和「夺取魂魄、精气」的象征意义较大)
但是,目前在考古学方面倒是发现有些地区大约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一些「瓮棺葬」(屈肢葬、坐姿葬);在瓮盖上会刻意打洞,留下一个指头大小的孔洞,据研究;极可能是亲人为了让死者的亡魂便于出入而如此做,这个倒是可能可以证明那时应该已经有「鬼」、「亡魂」、「死后生命」这类概念了。
此外,在东南亚与中国接壤的深山丛林内一些少数民族,他们居住在「吊脚楼」(粗竹高架屋)中,楼下豢养牲畜,楼上住人以避开毒蛇猛兽的侵害,但是,亲人过世之后,他们是把遗体装在木桶或竹篓中,就埋在住家楼下的地下,并且会将一根打通关节的竹子,插进木桶的遗体口中,上端则直通到楼上住人的地板处,每次用餐时,也会把一些酒菜食物从空心的竹子中灌下去,并且很恭敬的祝祷请死者和活着的亲友一起享用———
所以「瓮棺葬」那瓮盖上的洞孔是不是也来自相同的原因,目前已不得而知,但是,后者当然也必然是相信「灵魂不灭」才会有这么奇特的风俗。
人类之所以和其他物种不同,甚至和其他灵长类的近亲如此不同;竟然会有「鬼」、「亡魂」、「死后生命」这类概念,有些研究也许认为原因很单纯;就是恐惧死亡,恐惧未知,害怕死后就灰飞烟灭什么都化作乌有—–不只是对自己的死后忧心恐惧,同时对于亲人的死亡也有着同样的不舍,基于心理需求,所以自然「发生」(或「发明」)了「灵魂不灭」的想法,然后日积月累的构筑出了虚幻却很能抚慰哀思的「死后世界」。于是,人死后并不是与草木同朽一切化作乌有;而是虽然没有了肉体,有一种和死者生前完全相同容貌、性格的精神能量(亡魂)仍然可以存在于另一个世界—– —-
然后这个观念又逐步扩大;变成「灵魂不灭」,永生不死,而另一个世界是比现世更美丽的;又更扩大演变成为「天国」观念。
而在中国,多苦多难的古代;人们相信死亡就是「回老家」去和先行过世的祖先亲人团聚,而且在那边享受比人世间更优渥快乐的生活,所以也才有「生为徭役,死为休息」的说法。
其实,以上的认知只是原因之一,事实却不是如此单纯,还有着错综复杂的互为因果的关系,值得慢慢研究和探索;这部份暂时先打住,待适当时机才继续探讨补充;
那么,「鬼」在中国究竟和外国又有什么不同呢?
轉載自天地自然人網站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