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最
(
http://www.qiwen.tv/
):世界上最早的柑橘专著
《橘录》成书于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有关柑橘的专著。此书反映出我国久已种植的柑橘栽培技术水平是相当高的。书中对各种品名的柑、橘、橙,注意从树冠形状、枝叶生长状态、果实形状、品味特点、果实成熟期早迟、种植适应地区等方面加以描述。有些技术经验是第一次见于此书记载。
如关于土壤、地势的选择,说“宜斥卤之地”;“方种时,高者畦垄,沟以泄水”等。关于柑橘的施肥、嫁接、修剪、防治病虫害、采摘保鲜等技术经验的记述,在此以前也很少见于其他文献。
《橘录》分上、中、下三卷,并有作者“自序”一篇。
上、中两卷,主要记载了当时温州一带的柑橘 品种(包括一部分种),共有27个品种或种。其中柑有8种:真柑(又名乳柑)、生枝柑、海红柑、洞庭柑、朱柑、金柑、木柑、甜柑;橘分14种:黄橘、塌橘、包橘、绵橘、沙橘、荔枝 橘、软条穿橘、油橘、绿橘、乳橘、金橘(可能属金柑属)、自然橘(可能是指橘的实生苗)、早黄橘、冻橘;还有橙(一作枨)属5种:橙、朱栾(可能是酸橙的变种)、香栾(可能是酸橙)、香橼、枸橘。
《橘录》对每一品种的描述,包括:树冠形状,枝叶生长状态,果实的大小和形状,果实成熟期的早晚,果皮的色泽、粗细以及光泽程度,果皮剥离的难易,瓤囊的数目与分离的难易,果实的风味,种子(核)的多少等等。并且还指出了每个品种命名 的依据,以及品种的适应地区。
下卷分为:种治、始栽、培植、去病、浇灌、采摘、收藏、制治、入药九节。对当地橘农的栽培经验,总结十分详尽。
书中指出柑橘 宜斥卤之地,并注意到土壤的种类,特别是土壤酸度对柑橘品质的影响,凡圃之近涂泥者,实大而繁,味尤珍,耐久不损。《橘录》 总结的“高畦垄栽”经验,在当地一直沿袭至今。
在施肥中,强调冬夏两季都要施肥,反映了常绿果树的特点。在防治病虫害方面,书中明确指出柑橘所受的危害主要有两种,一种由藓(真菌)引起;一种由蠹(在树干中蛀食的多种幼虫,也称蛀虫)引起。前者通过刮除病源菌、剪去多余的枝叶以增进果林的通光透气性,即可取得良好的效果;后者可以从蛀穴中将虫钩出,然后用木钉将
洞穴填死,以达到治除的目的。
这种除虫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在果实采摘方面,韩彦直指出要用小剪刀在平蒂的地方剪断,轻放筐中,细心保护。收采、贮藏 要摒开酒气。在贮藏的过程中,要勤于检查,十日一翻,有烂的及时检出。这些做法,也都为后人遵循。书中还介绍了一种连枝掩埋的储藏方法,并指出了这种方法的优缺点,优点是保鲜 时间长,缺点是连枝采摘影响次年产量。
韩彦直认为,人工嫁接 是造成这类果树种类繁多的原因,书中仅用了百余字,精湛而全面地总结了橘农对砧木 的培养,接穗 的选择,嫁接的时间、方法,以及接后堆土、防雨等保护措施的经验。具体方法是:种植朱栾核为砧木,一年后移栽 ,待长至如小儿拳大时,到春季才进行嫁接。接穗要选择柑之佳、桔之美者,经后向阳的枝条,将砧木留一尺多高,其余截去。然后用皮接法嫁接,接后还要包扎保护,以防雨淋。书中指出朱柑不用嫁接,可用实生苗繁殖。近世一些老桔区,如江西三湖红桔,仍然采用的是这种繁殖方法。
《橘录》 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柑橘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完整的柑橘栽培学著作。国外已有翻译本。美国
植物学家H·S里德(Reed)在其《
植物学简史》(A Short History of the Plant Sciences)一书中,认为韩彦直记述的果树整枝 、虫害和真菌寄生的控制以及果实的收获、贮藏 技术是非常先进的。
《橘录》的作者韩彦直,字子温,南宋时人,祖籍延安。是抗金名将蕲忠武王韩世忠的长子,生卒年月不详。登绍兴十八年进士,曾任“司农少卿”,后来长期担任地方官,官至龙图阁学士,提举万寿观。以光禄大夫致仕,封蕲春郡公。他在永嘉(今温州)任“知州”时,由于当地盛产柑橘 ,他就地采访,写成此书。所以又名《永嘉橘录》。据作者自序所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