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条之战又称商灭夏、汤伐桀、有之战……是约3600年前导致夏王朝灭亡、商王朝建立的一个大事件。
当时夏朝统治了四百多年,自孔甲继位为夏王以后,不理朝政,迷信鬼神,专事打猎玩乐,使得人民怨恨,诸侯反叛。至夏桀履癸统治时,国内矛盾重重,危机四伏。他常将自己比作太阳,老百姓就诅咒他“时日曷丧,予偕汝皆亡”。由于夏桀宠信王后妺喜,重用嬖臣,残杀忠臣关龙逄,并对民众及所属方国、部落进行残酷的压榨奴役,四方诸侯纷纷背叛而去。《竹书纪年》载,夏桀:“筑倾宫、饰瑶台、作琼室、立玉门”。《通鉴外纪》载:“桀作瑶台,罢民力,殚民财。为酒池糟堤,纵靡靡之乐,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 马迁《史记·夏本纪》载:“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汤修德,诸侯皆归汤,汤遂率兵以伐夏桀。”
于是,大约在公元前1766年,商汤正式兴兵伐夏。
当时的商汤居住在商丘谷熟的南亳,之后迁往山东曹县北亳,由于英明神武,得到很多人的帮助,如开封古莘国吉妃氏族,得到重臣伊尹、仲虺等辅助。
实际上,当时的商国只是夏朝的一个附属国。由于夏桀无道,国力衰弱,无法控制各诸侯国势力的发展。于是,商国自上甲灭有易后,势力逐渐发展壮大。农业和亩牧业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增加,促使商族由氏族制过渡到奴隶制。为了向外发展势力,掠夺更多的奴隶和财物,在上甲微到主癸的六个商侯时,曾两次迁徙,一次是迁到殷,一次是由殷又迁回商丘。到了主癸时,商已经是一个具有国王权力的大国诸侯了。主癸死后,由其子汤继位,商汤继位后,将部族统治中心迁到南亳,并积极“密谋”灭夏。
商汤采用伊尹的巧妙谋划:一、让伊尹多次打入夏桀内部,充当间谍,掌握了夏王朝“上下相疾,民心积怨”的混乱状况;二、把握时机。当汤停止向桀纳贡时,桀立即调九夷之师,准备伐商,汤桀的号召力还很强大,且不是对手,于是马上“谢罪请服,复入职贡”以稳住桀,只能继续韬光养晦;很快,桀以为汤不敢“造反”了,天下也没人敢发对自己,就开始诛杀重臣,结果众叛亲离;汤获讯后立即停止向桀进贡;此时桀已无法调动九夷之师了,且有緍氏竟公开反抗。
此时,汤知道伐桀时机成熟了,于是果断下令起兵。
商汤亲率大军击败了开封陈留东南的葛伯国,接着灭了开封北部夏桀党羽韦国、东北部顾国、西南部昆吾国等夏朝属国。这样一来,夏桀可谓四面楚歌。
不过,夏桀虽然昏庸,夏朝的实力还在。桀得知汤还在继续征伐诸侯,扩大商的势力,就下召让商汤来夏王都,且汤一到就被囚禁在夏台(夏朝监狱)。
伊尹和仲虺得知商汤被囚禁后,就给夏桀献上无数珍宝、玩器和美女,条件只有一个,那就是释放汤。夏桀得到宝物后,和身边的谀臣们商议,谀臣们就向桀祝贺说:"大王威震天下,谁也不敢反叛,连商侯也知罪认罪,可以不出兵征伐,安享太平"。于是,夏桀哪里还管那么多,随即就将汤释放了。
当时夏桀囚禁商汤的事传播的很快,各诸侯、方国都恐慌起来,纷纷投奔商,答应帮助商汤灭夏。
商汤出征夏朝前,首先在会战之前举行了隆重的出征誓师活动,申明自已是秉承天意征伐夏桀,目的是为了救民众于水火之中。《尚书·序》载:商汤“与桀战于鸣条之野,作汤誓”。
接着,汤率军从开封昆吾国对东北方位的古陈留实施包围,并在古莘国旧址“莘之墟”与夏军交战,迫使夏军北撤鸣条。
这个鸣条,是个古地名,地址在今山西运城盐湖区北冯村乡新杜村。据明朝《长垣县志》载:“鸣条亭,舜崩处,陈留郡平邱县有鸣条亭。”其中鸣条亭就是鸣条旧址,曾归属古陈留,后属平邱县、长垣县,今属封丘县。
据《尚书·商书汤誓》载:“伊尹相汤伐桀,升自陑,遂与桀战于鸣条之野,作《汤誓》。”“鸣条之野”即“鸣条之战”首先爆发的有莘氏帝喾的古莘国之地。据北宋史乐《太平寰宇记·卷一》记载,陈留县“故莘城,在县东北三十五里,古莘国地也,《国语》汤伐桀,桀与韦、顾之君拒汤于莘之墟,遂战于鸣条之野”。
次日,商汤乘胜发起“鸣条之战”。商汤选良车70乘,“必死之士”6000人,联合各部落方国军队,发起攻击,经过战前动员的商汤军奋勇作战,一举击败夏桀主力部队,夏桀败退后逃往属国三朡(山东省定陶县)。
商汤又乘胜灭了三朡,夏桀最后率仅剩的残部逃往南巢(安徽省巢湖市),不久病死。据《尚书·仲虺之诰》载:“成汤放桀于南巢。”
就这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灭亡了。鸣条之战是中国古代通过“伐谋”、“伐交”、“伐兵”、“用间”之策,最终速胜的战例,对于后世战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构筑产生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