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芳(232年-274年),字兰卿,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魏国第三位皇帝(239年1月22日-254年10月17日在位),疑为魏武帝曹操曾孙,任城威王曹彰之孙,任城王曹楷之子。
景初三年(239年),立为皇太子,同日魏明帝曹叡病死,曹芳正式即位,由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共同辅政。正始十年,经历高平陵之变,曹爽倒台,政权落入司马氏手中。
嘉平六年(254年),中书令李丰和光禄大夫张缉图谋废掉司马师,改立夏侯玄为大将军。司马师平定叛乱后,将曹芳废为齐王,拥戴高贵乡公曹髦继位。西晋建立后,册封邵陵县公。
泰始十年(274年),曹芳病逝,终年四十三岁,谥号为厉。
那么今天小编就来说说,中国三国时期前魏少帝曹芳的短暂皇帝人生,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前魏少帝曹芳的生平简介
早年经历
曹芳,字兰卿,因魏明帝曹叡的亲生儿子全部夭折,所以曹芳与秦王曹询被曹叡收为养子。作为养子自小在宫中成长的曹芳,出生来历一概不详。
据《魏氏春秋》记载,曹芳可能是任城王曹楷的儿子,曹彰的孙子、曹操的曾孙。
青龙三年(235年),曹芳被封为齐王。
即位为帝
景初三年正月初一日(239年1月22日),魏明帝曹叡病重,怕导致国家根基不稳,于是立曹芳为皇太子,当天,魏明帝病逝,曹芳即位,年仅八岁,尊魏明帝的皇后郭氏(明元皇后)为皇太后,由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共同辅政。
同年七月,曹芳开始亲临朝政,听取大臣奏事。第二年改年号为正始。 正始五年(244年)二月,曹芳在曹爽的建议下,下诏令曹爽率兵伐蜀,结果无功而返。
正始八年(247年),大将军曹爽听何晏、邓飏、丁谧之计,软禁郭太后于永宁宫,郭太后和曹芳告别时相对哭泣。曹爽自此专权。曹芳喜好宠幸亲近一群小人,常在后园游乐饮宴。
同年七月,尚书何晏上疏劝谏曹芳说:“从今以后皇帝到式乾殿或者到后园游乐时,应该都有大臣跟随,以便询问商量政事,讲解讨论经书大义,并为世世代代所效法。”同年十二月,散骑常侍、谏议大夫孔乂又上疏说:“如今天下已经太平,陛下可以不必再到后园学习骑术,外出一定要乘坐辇车,这是天下之福,也是臣子的愿望。”曹芳都没有听从他们的意见。
正始十年(249年)正月初六日,曹芳离开洛阳去祭扫魏明帝的坟墓高平陵,曹爽兄弟均跟从。司马懿乘机上奏永宁太后,请废曹爽兄弟,并率兵屯司马门,控制京城。曹爽最终屈服,自请免去职务,不久被司马懿定罪,夷灭三族,史称高平陵事件。从此曹魏军政大权落入司马懿之手。同年四月,改年号为嘉平。
司马懿死后,其子司马师把持朝政。嘉平六年(254年)二月,中书令李丰和张皇后的父亲光禄大夫张缉等人图谋废掉司马师,改立夏侯玄为大将军。事情败露,被司马师灭族。
后司马师逼曹芳废黜张皇后,改立王皇后。曹芳因参与了李丰等人的图谋而不安,司马师则担心后患,秘密图谋废黜曹芳。
惨遭废黜
嘉平六年(254年)九月,司马师联合公卿中朝大臣上奏郭太后,言及曹芳年长不亲政、沉迷女色、废弃讲学、弃辱儒士、与优人、保林等淫乱作乐并弹打进谏的清商令令狐景、清商丞庞熙乃至用烧铁重伤令狐景身体、太后丧母时不尽礼等罪,请依霍光故事废曹芳的帝位,得到许可。曹芳搬出洛阳,在河内郡重门营建齐王宫,所有礼仪制度都如同诸侯王的封国。朝廷通过商议,决定改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
泰始元年(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篡魏建立晋朝之后,封曹芳为邵陵县公。 泰始十年(274年),曹芳去世,终年四十三岁,谥号厉公。
相关话题:前魏少帝曹芳的身世为何是个谜?
三国曹魏的第二个皇帝曹睿,23岁登基,在位14年,36岁就英年早逝。据史书记载,魏明帝曹睿有三个儿子,分别是曹冏、曹穆和曹殷,但是三个儿子都早早夭折。公元235年,曹睿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可能是预感自己大限将至,已无望再生子嗣,于是曹睿在宗室里过继了两个孩子,一个是曹芳,被封为齐王;一个是曹询,被封为秦王。四年后,曹睿临终前,将两个孩子拉在床前,最终在两个孩子之间选择了曹芳,将皇位传给七岁的齐王曹芳,并委托司马懿和曹爽二人辅政。之所以选择了曹芳,应该是考虑到曹芳身体更加健康,事实的确如此,秦王曹询在13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关于曹芳的身世,历史上一直是个谜团,这一点颇不可思议,一个堂堂皇帝,既不是石勒、朱元璋之类横空出世的开国之君,又不是嬴政这样血统存疑的话题帝王。史书上也仅仅一句“宫省事秘,莫有知其所由来者”,之后再无关于曹芳身世的任何记载,只有后来在《魏氏春秋》中推测可能是任城王曹楷的儿子。不过也仅仅是推测,而没有真凭实据。这就很反常了。作为皇帝像奴隶出身的石勒和乞丐出身的朱元璋都能追溯到他们的祖上,并明确记载流传后世,为什么曹芳就没有关于他身世的记载?当事人为何要刻意隐瞒曹芳的身世,我推测可能出自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可能曹睿不希望曹芳身上有太多继子的痕迹。
在古代,继子或者小宗称帝后,按照传统应该认大宗为父,在宗庙里以后嗣身份对大宗进行祭祀。但是出于亲情,继位后的过继皇帝或者小宗皇帝往往会追封自己的亲生父母为皇,并且在太庙里和大宗一起进行祭祀。比如西汉哀帝刘欣继承伯父汉成帝皇位后,追封自己生父定陶王为恭皇。汉安帝刘祜被外戚邓太后家族立为皇帝后,追封自己的父亲清河孝王刘庆为孝德皇。被追封的皇帝生父虽然只是“皇”,而不能是“皇帝”,但享受的地位和尊奉和皇帝是相同的。
对于没有子嗣的前任皇帝,自然不希望自己死后又有一个人来和他分享供奉,另外继任的皇帝是否依旧念及传位之恩继续供奉,这对于已经作古的前任皇帝来说是没法掌控的。唐朝时武则天在传位给儿子和侄子的时候就是考虑到侄子不会在太庙里供奉自己,最后才决定传位给儿子。
因此,曹睿可能想极力掩盖曹芳的继子身份,极力打消曹芳的家族影响力。为了防止继位的曹芳认自己生父,曹睿还下了一道诏书:
诏曰:“礼,王后无嗣,择建支子以继大宗,则当纂正统而奉公义,何得复顾私亲哉!汉宣继昭帝后,加悼考以皇号;哀帝以外籓援立,而董宏等称引亡秦,惑误时期,既尊恭皇,立庙京都……其令公卿有司,深以前世行事为戒,后嗣万一有由诸侯入奉大统,则当明为人后之义;敢为佞邪导谀时君,妄建非正之号以干正统,谓考为皇,称妣为后,则股肱大臣诛之无赦。其书之金策,藏之宗庙,著于令典!”—《三国志魏书》
曹睿在诏书中明令禁止以后入继大宗的皇帝追封自己的亲生父母,如果敢追封自己的亲生父母,则文武大臣可群起诛之,可见,曹睿对后继皇帝追封亲生父母是极其厌恶痛恨的。这也成为曹芳身世扑朔迷离的最主要原因。
第二,可能为了掩盖曹丕一宗的不光彩往事。
东晋史学家孙盛在《魏氏春秋》中记载,曹芳可能是任城王曹楷的儿子,曹楷是曹彰的儿子,曹彰是曹操的二儿子,魏文帝曹丕的亲弟弟。曹彰武艺过人,勇冠三军,曹操非常欣赏自己的这个儿子,因为曹彰的胡须是黄色的,曹操称他为“黄须儿”。曹彰征讨乌桓、降服辽东鲜卑,战功赫赫。公元220年,曹操病重,临终前让曹彰紧急进宫,但是曹彰还没到,曹操就去世了。曹丕继位后,曹彰对此非常不满,《魏略》中记载,曹彰对弟弟曹植说:“先王召我,欲立汝也”。试图拉拢曹植和自己一起反对曹丕,吓的曹植赶忙说:“不可,不见袁氏兄弟乎”!之后,曹丕也知道曹彰对自己意见很大,就封曹彰为中牟王,以后大家再路过中牟的时候,都匆匆经过,不敢逗留。
曹彰35岁时就突然暴毙,关于他的死扑朔迷离。《世说新语》记载是曹丕用毒枣毒死了曹彰,虽然真实性待考,但是35岁暴毙、战功赫赫、曹丕猜忌、性格刚猛、抱怨不忿……这么多理由,实在没理由不让人相信不是曹丕对他下了黑手。
因此,曹丕一宗对于曹彰一宗可能是有亏欠的,而这个皇室黑幕自然是不能被天下人得知的,如果不掩盖曹芳的身世,那么各路史官就会对曹芳的身世考证记录,流传后世,那么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扒出曹丕一宗的暗黑历史。并且,一旦这些陈年旧事被人渲染以后,难免会令亲政后的曹芳“反攻倒算”。因此,杜绝一切追认,掩盖掉一切身世线索,才是最好的方法。之后的皇帝曹髦和曹奂,身世都是清晰的,曹髦是东海王曹霖的儿子,是曹丕的亲孙子;曹奂是燕王曹宇的儿子,是曹操的亲孙子,他们都是大宗一脉,从这一点也可印证,“遮丑”是非常可信的。
其实,不仅是曹芳,关于曹睿的身世就一直扑朔迷离,当年曹操大军攻克邺城,俘虏了袁绍的儿媳妇甄氏,见甄氏姿色漂亮,曹丕就纳入后宫,后生下曹睿。史书记载,曹睿生于建安九年。而曹军攻克邺城是在建安九年八月,如果史料无误,那么就是说,曹丕从得到甄氏到生下曹睿,满打满算也才四五个月的时间。这个问题,裴松之在注《三国志》的时候就已经发现了,因此,裴松之在《三国志》中特别备注:“臣松之按:魏武以建安九年八月定邺,文帝始纳甄后,明帝应以十年生,计至此年正月,整三十四年耳。时改正朔,以故年十二月为今年正月,可强名三十五年,不得三十六也。”再加上后来传言曹丕为了嫁罪于曹植,让甄氏色诱曹植等一系列龌龊的宗室秘闻,曹家人的宫闱秘史内容丰富,实在是没法再让人们在以曹芳身世为突破口来深挖曹魏的花边新闻。
第三,可能司马家族试图掩盖权臣废帝的不臣行为。
公元254年,中书令李丰和光禄大夫张缉图谋废掉司马师,改立夏侯玄为大将军。司马师平定叛乱后,认为这是曹芳授权的,因此罗列一堆罪名将曹芳废掉。掩盖曹芳的出身,掩饰司马师的不臣行为,尽量避免挑拨曹魏宗室的敏感神经,也非常有可能。此外,在刚刚完成高平陵之变夺权之后,司马家势力不稳,天下舆情严峻,为了防止反对派根据皇帝曹芳的家世进行串联搞阴谋,竭力掩盖曹芳的出身就很有必要。等到司马家夺权27年后,司马家的势力已经根深蒂固,就算废掉曹奂改朝换代也无所顾忌的时候,也就没必要掩盖的必要了。
不仅正史对曹芳的身世讳莫如深,各路学者和野史也对此三缄其口,可见关于曹芳的身世可能在当时是十分敏感的话题,如果谁敢去追究必定会被严厉制裁。陈寿在写《三国志》的时候,西晋才刚刚建立,当时不仅很多曹魏宗室和元老都还健在,连曹芳都还活着,如果陈寿想考证曹芳的身世,直接去拜访当事人就可以了,这几乎不是什么难事,但是如此严谨的陈寿却就这个对于史书来说极其重要的信息含糊其辞,一笔带过,可见,这在当时的确是个禁忌。不仅史学家不敢问,当事人亦不可言。
前魏少帝曹芳的生父是谁?
疑为任城王曹楷。
曹楷,任城国任城县(今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人。三国时期曹魏宗室大臣,魏武帝曹操之孙,任城威王曹彰之子,母为孙贲之女。
黄初四年,承袭王位。根据《魏氏春秋》记载,曹魏第三位皇帝齐王曹芳可能就是曹楷的儿子,被魏明帝曹叡抚养,立为太子。封户累计达到4400户。曹魏末年曹楷担任宗正,晋武帝受禅后担任崇化少府。
前魏少帝曹芳的养父是谁?
魏明帝曹叡(204年-239年1月22日),字元仲,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魏文帝曹丕长子,母文昭皇后甄氏,三国时期曹魏第二位皇帝,公元226年-239年在位。曹叡能诗文,与曹操、曹丕并称魏氏“三祖”,文学成就不及曹操、曹丕。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其散文二卷、乐府诗十余首。
曹叡二十三岁即位,在位期间指挥曹真、司马懿等人成功防御了吴、蜀的多次攻伐,并且平定鲜卑,攻灭公孙渊,颇有建树。然而统治后期,大兴土木,耽于享乐。景初二年(238年),曹叡病逝于洛阳,时年36岁,庙号烈祖,谥号明皇帝,葬于高平陵。因其临终前托孤不当,导致后来朝政动荡。
曹叡从小得到祖父曹操的喜爱。常令他在左右。曹叡年幼聪慧,曹操曾惊异地说:“我基于你可以有三世之业了。”在朝会宴席上,也经常叫他与侍中近臣并列。曹叡好学多识,对律法特别留意。曹叡十五岁时,被封为武德侯。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继位魏王。黄初二年(221年),封齐公,由于生母甄夫人冒犯了曹丕被杀,曹叡被贬为平原侯。黄初三年(222年),封平原王。
据《魏略》记载,因为郭皇后没有子息,曹丕下诏令曹叡奉养郭皇后。但曹叡因为母亲死非善终,意甚不平。曹丕因曹叡心怀不满,欲意让另一个嫔妃的儿子曹礼做继承人。曹叡不得已,开始勤谨侍奉郭皇后,每天早晚都去向郭皇后问候起居,郭皇后也因自己未生育子女,对他疼爱有加。但曹丕始终对曹叡不满意,因此一直不立曹叡为太子。
野史《魏末传》记载,曹叡曾经跟从曹丕狩猎,见到母子两鹿。曹丕射杀了鹿母,命令曹叡射杀子鹿,曹叡不从,并且说:“您已经杀掉了母鹿,我实在不忍心再杀掉它的孩子。”说完哭泣不已。曹丕于是放下了弓箭,因为此事对曹叡的仁孝深感惊奇,于是立其为太子的心意已经确定。
黄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重,立曹叡为皇太子,托孤于曹真、司马懿、陈群、曹休等人,不久驾崩。
前魏少帝曹芳的养母是谁?
明元郭皇后(?-264年2月8日),西平郡西都县(今青海西宁)人,魏明帝曹叡的皇后。郭氏出身于凉州大族西平郭氏。曹魏黄初年间(220年—226年),西平郡反叛朝廷,郭氏遂被没收入宫。
黄初七年(226年),曹叡即位,对郭氏颇为喜爱,封她为夫人。景初二年(238年),曹叡病重之际,册立她为皇后。
景初三年(239年),曹叡去世,八岁的皇太子曹芳即位,尊郭氏为皇太后。由司马懿和曹爽辅政。曹芳被废后,郭氏历任曹髦、曹奂两朝皇太后。
景元四年十二月二十四日(264年2月8日),郭氏去世,谥号明元皇后,与曹叡合葬高平陵。
前魏少帝曹芳的皇后有哪些?
1、甄皇后(230年-251年),名字不详,中山郡无极县(今河北省无极县)人。三国时期魏国皇后,文昭皇后侄孙女。
正始四年(243),嫁给齐王曹芳,册立为皇后,嘉平三年(251),去世,时年二十二,谥号为怀,安葬于太清陵。
2、张皇后简介:
张皇后出生在雍州冯翊郡高陵县,是曹芳的第二任皇后,也就是说,张皇后是曹芳的继室。尽管张皇后出生在一个相对富庶的家庭,是典型的官二代,但是,张皇后却不幸福。
张皇后是凉州刺史张既的孙女,东莞太守张缉的女儿,这样的背景,就注定了张皇后成为政治联姻的一生。
不得不说,相比曹芳最爱的王贵人(后成为王皇后),张皇后的姿色不是一个档次的,同时,张皇后的情商、智商也都不高。要不然,王贵人怎么会成为宠妃呢。
张皇后的能力摆在那里,政治联姻通常不会有什么好下场,这不,公元254年,即嘉平六年,张皇后的父亲倒了,女儿也好不到哪里去,同年三月,皇后之位就被废除了。 最后她也死在了父亲对手司马师手中。
3、王皇后,曹魏皇帝曹芳的第三任皇后,奉车都尉王夔的女儿。
人物生平:曹芳在第一任皇后甄氏去世后,想立自己宠爱的王贵人为皇后,郭元后却打算于朝中为曹芳再择新妻,曹芳为此不满,遂对令狐景等人说道“魏家前后立皇后,皆从所爱”。
养母子冷战了两年左右,最终曹芳让步,于曹魏嘉平四年(252年)二月立张氏当皇后,大赦。擢升张缉当光禄大夫。
嘉平六年(254年)三月,张缉与李丰、夏侯玄联合反对司马师失败被诛,张皇后受到牵连被废黜。夏四月,曹芳立王氏为皇后。
前魏少帝曹芳的妃嫔有哪些?
张美人(?—254年),三国魏帝曹芳的美人,由于曹芳与太后的矛盾,郭太后就到北宫把张美人、禺婉等人给杀了。
魏朝(220年12月10日—266年2月4日),中国正史称为魏朝,后世史家多称曹魏,由于之后的北魏被称作“后魏”,于是曹魏也称为“前魏”或者“先魏”,是三国之中最强大的一国。
历史简介:东汉末年,地方豪强势力迅速增强,各地豪强纷纷起兵割据自立,一时间全国又陷入内战混乱之中。曹操初据有兖州,复收编了青州黄巾军三十万,势力渐强。他又将洛阳的献帝迎至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上得到了优势。
建安五年(200),袁绍与曹操在官渡展开决战,曹操大败袁绍,成为北方最强的军事集团。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又率军南下,占荆州,与在长江中下游的孙权对垒。此时刘备也起兵欲兴汉室,率荆州的残余势力与江东的孙权结合。孙、曹大军在赤壁会战。曹操大败,退回北方,刘备得以占据荆州,后入成都。从此,曹、孙、刘三大势力成鼎足之势。
曹操封魏公,定邺为其治所,后又进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死,子曹丕取代汉献帝,建国号魏。次年,刘备也在成都称帝,国号汉(一般称蜀或蜀汉)。公元229年,吴王孙权在建业称帝,国号吴(一般称孙吴)。三国分立时代正式开始。
魏在三国之中占据最大地区,都在中原,又有汉室禅让,向来称为正统王朝。期间最重要的改革有陈群的九品中正制,令中国政治渐渐变成世统垄断。
三国初期,各国主要致力于整顿吏治,恢复社会秩序和发展经济。其中以曹魏的成就比较突出。从曹操统一北方、开展屯田开始,生产逐渐恢复,曹操又改革了东汉以来的许多弊政,抑制大地主豪强的势力,扫除了宦官和外戚的专权,吸收中下层地主阶级人物参加政权。魏文帝时,又实行九品中正制,承认一般士族有做官的权利。对魏晋时代之政治产生深远影响,直到南北朝结束后才被废止。
三国时期战争不断,随着蜀汉国力日下,263年魏国司马氏展开攻蜀计划,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等等攻蜀,结果蜀主刘禅出降,蜀汉亡国。后司马昭死,其子司马炎于魏咸熙二年十二月壬戌(公元266年2月4日)篡夺皇位,改国号为“晋”。定都洛阳,曹魏遂亡。
文化:曹魏虽然是以军力起家,但曹氏一族在文学上具有相当成就,如曹操和其子曹丕和曹植都擅于写诗,时称三曹,后世又称建安文学。即使到了后期其君主也颇有艺术造诣,如曹髦擅长诗文、绘画,被誉为才子。
经济:汉、魏、吴三国中以曹操最重视农业,其中以曹魏人口最多,垦荒的面积最广,这正是当时三国中以曹魏实力最强的原因。
曹魏重视农业的另一实证,是其大力兴修水利,其工程的规模和数量在三国中首屈一指。如233年,关中一带辟建渠道,兴修水库,一举改造了三千多顷盐碱地,所获使国库大为充实。再如曹魏在河南的水利工程,其成果使粮食产量倍增。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