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奇闻

院士谈国家科技奖励制度“变脸”

2021-10-30 科学探索 院士谈国家科技奖励制度“变脸”
图片来源于网络图片来源于网络

  “国家科学技术奖导向性强,本次三大奖总数由不超过400项减少到不超过300项,体现出宁缺毋滥的精神,物以稀为贵,这对提高奖励制度的社会影响,激励科研人员更潜心研究,做出高规格的研究成果意义重大。”日前,国办发布《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谈及此次国家科技奖励制度的“变脸”,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17年前,为充分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颁布实施。“一年一度的奖励大会深入宣传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么多年来,国家科技奖的社会影响力是公认的,奖励在科研人员心目中的分量很重,确切营造出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说。

  钱七虎表示,以激励自主创新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此次改革的最大亮点。当前,国家提出由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这就更需要注重科研的原创性和首创性。此次改革中技术发明奖和自然科学奖的比例在提高,科技进步奖数量在减少,这与国家需求相适应,符合建立科技创新型国家目标的需要。

  “评奖数目的减少,我觉得是好事,更有助于科研人员沉下心来搞研究。”钱七虎说,如今青年科研人员头上的光环太多,诸如杰青、优青、长江学者等等,各种项目申报、评审,很容易分散精力,如果年轻人“三观”树立的不牢,很容易被迷惑。

  此外,钱七虎认为,改革特别强调公开、公平、公正。加强提名制度,将来不但公示被提名人,还要公示提名人,这就需要提名人负起责任,切实了解项目的水平如何,是不是有拼凑、包装和抄袭的嫌疑。同时,还要建立诚信制度和事后评价制度,落实到具体人和项目,比如哪些提名项目很差,要指名道姓的评估,这样才有助于真正的公开、公平、公正。

  孙宝国也表示,公开提名给大家创造了更多的机会,而且提名人和单位的责任也很明确,竞争性更强,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奖项的影响力和权威性,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跑票要奖一票否决,禁用国家科技奖名义营销……改革中的科技奖励在回归学术性、荣誉性的同时,也对违规、违法行为收紧了“紧箍咒”。“跑票要奖属于不正之风,必须坚决抵制,而且要列入诚信档案,建立黑名单,还要制定出处罚措施,比如出差不能坐头等舱,三年以内不准再报奖等。”钱七虎说。

  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钱七虎是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委员,年轻时他也曾多次获得国家大奖,后来又分别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我们那年代根本就不知道提名的事情,包括当选院士,都是通过后才知道的,哪儿会想到去跑去要。”钱七虎说。

  “但必须说,国家科技奖的评选是最严格的,评委名单保密工作做得很好。”钱七虎说,而且一旦发现有找、要的立马取消,比如,2015年、2016年,就有候选项目完成方因请托评委,而被取消获奖资格。

  (科技日报北京6月2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