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奇闻

“我们就是在质疑声中成长发展”

2021-10-03 科学探索 “我们就是在质疑声中成长发展”
10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孟祥飞、李媛、曹先建(自左至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采访。
新华社记者 王建华摄

  党代表通道

  本报记者 操秀英

  19日,十九大“党代表通道”第二场采访活动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人民大会堂中厅首次开设的“党代表通道”迎来了来自基层的20位十九大代表。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来自科研一线的代表用自身经历回应了关于中国创新的种种“质疑”,彰显了中国科技人员的自信和底气。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天河一号”研发部部长孟祥飞代表在回答记者“国际上也有声音质疑,中国的超级计算机就是为了快而快”的问题时,引用了这句诗。“其实中国很多创新领域在发展阶段都广受质疑,但我们就是在这种质疑声中成长发展起来的,超级计算机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说。

  孟祥飞介绍了一组数据:每天在“天河一号”平台并发在线的研发任务有近1400项,每天要完成的计算任务有近万项,这些任务来自全中国20多个省市1600多个科研团队和企业。

  “给地球做CT、新型反应堆的研制、自主大飞机的研制、海上钻井平台等都要用到超级计算机,我们用数据证明中国超级计算机很实用、好用。”孟祥飞充满自信。

  谈到百亿亿次超级计算机研制,孟祥飞透露,由于难度较大,日美均将研制成功时间推迟至2022年,我国依然计划2020年研制成功。去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百亿亿次超级计算机原型系统的研制。系统研制分为两期:第一期是原型研制,第二期正式立项百亿亿次超级计算机。

  “18日是十九大开幕的日子,恰好也是我38岁的生日。这是一个巧合。但我想说的是,中国现在大部分科技创新团队的平均年龄和核心骨干年龄在30至40岁。”他深有感触地说,“2050年,我们要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035年要跻身世界科技强国的行列,实际上到2035年,我们这一代人还在科技创新的工作岗位上。”

  此外,中国每年有近60万的硕士、博士毕业生,及数百万大学毕业生。“他们会加入创新的队伍,所以中国的创新动能会不断释放,我对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充满信心。”孟祥飞说。

  简单的套装,披肩长发,化着淡妆的中船重工704所专业科科长李媛代表看起来明媚温婉。正是这个说话轻柔的女子,带领团队研发出“阿拉神灯”,实现了我国航母上首次舰载机着舰成功。

  航母舰载机的起降一直是个世界难题,难度和风险非常大。曾有外界认为,以中国的科研水平很难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对于这种质疑,李媛回应说:“我相信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在飞机上看海上航行的船只,它就像一枚小小的邮票。谈到技术难度,别说国外的技术封锁了,就连我们自己的飞行员开始可能也会有担心,‘你们能不能搞得出来啊,一旦飞机要着舰,我们的命就在你们手上了’。”

  “有质疑没有问题,质疑本身就是科学发展的动力,我们要用事实说话。这个时候我们要有创新的思维,别人没有搞的我们要敢想敢闯敢试敢干,别人搞失败的我们要迎难而上做排头兵和先行者。最后经过5年的努力,我们的付出也得到了用户的首肯。”李媛说。

  随后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李媛表示,国防装备是科技创新最活跃的领域之一,研发高精尖装备是国防科研人员的责任。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的报告中强调了军民融合,她所在的704所的发展理念就是“以军为本、军民融合、创新发展”,这也是他们的重要研究方向。她表示,科研工作者已经做好准备为一流的军队提供一流的装备。

  “有人质疑中国制造业流程的质量问题,您如何回应?”面对这个提问,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设计院副总工程师姜妍代表的回答铿锵有力:“就像昨天习总书记在报告里所说,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们的压缩机也是这样一步步地进步。我们现在的压缩机水平应该说跟国际知名企业的水平相当,部分指标已经超过了国际水平。”

  姜妍的经历让她有理由自信——带领团队设计出我国第一台乙烯压缩机,打破国外几十年垄断地位,实现了几代人的梦想。

  (科技日报北京10月1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