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奇闻

支撑疫情防控,高科技还能“干”得更好

2021-09-28 科学探索 支撑疫情防控,高科技还能“干”得更好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离不开科技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鼓励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方面更好发挥支撑作用。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5G等智能高科技成果齐上阵,有力支撑了防控工作。疫情防控中,人工智能表现不俗。咽拭子采集是易感染的环节,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研发了咽拭子检测复合机器人,以远程人机协作方式,可以轻容、快速完成咽部组织采样任务,有效保护医务人员安全。“新冠CT影像AI辅助系统”借助天河超算平台,10秒即可完成新冠肺炎CT影像分析,准确度超83%,帮助一线医生快速准确地获取结果,提高筛查诊断能力。科大讯飞智能语音输入宝,可以实现电脑端语音转换医疗文字的极速输入,不仅提升医疗文书书写效率,同时避免交叉感染,已陆续在武汉金银潭医院、襄阳市中心医院等多家医院投入使用。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借助国产超级计算系统搭建国家化合物样品库高通量筛选平台,针对新冠病毒关键表面蛋白活性位点,迅速筛选出分子水平上有结合抑制作用的化合物,发现了多种潜在有效“老药”,比如黄芩素类中药。

  大数据助力精准狙击。“与患者同行”“北京健康宝”等通过对确诊患者的出行信息进行大数据匹配,帮助疫情防控部门精准锁定潜在风险人群,以便高效的采取应对措施。区域链也打了个漂亮的“助攻仗”。北京市海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运行“零见面”服务模式,采取“以大数据中心沉淀全量数据、电子证照库归档证照数据、区块链平台只共享关键审批信息”的轻记账方式,既确保了关键审批信息的防篡改和安全可信,又降低了人员交叉感染风险。区块链技术点燃了政务服务升级“新引擎”。

  作为科技界的新锐,5G的表现也很突出。在5G网络的支撑下,武汉许多医院的一线医务人员通过“远程会诊平台”与外地医疗专家远程视频交流,对病患进行远程会诊,显著提高了病例诊断、救治效果,一定程度缓解了武汉医务人员调配紧张、超负荷工作的痛点。

  疫情防控中,虽然这些智能高科技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有些智能高科技第一次走出实验室,在面向实际场景具体应用方面仍存在很大提升空间,需要不断完善,确保技术更成熟。结合在本次疫情的应用情况和实际存在的问题,有如下几点建议。

  一是加强智能高科技在疫情预警领域的布局运用。疫情防控关键点在于及时发现和早期控制。在自媒体时代,微博、微信、论坛等方式及其迅速传播海量信息,隐含在其中的情报往往能及时反映早期疫情。本次疫情防控中,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疫情暴发后主要用于追踪、分析,在提前监测和预警方面还不足。国际上有些成功案例值得借鉴,谷歌推出的“流感趋势”功能在2009年成功预测了H1N1在全美的传播。

  二是建立高效的信息共享机制。新发突发传染病的防治涉及多部门、多领域、多地区。建立分层级权限的数据信息共享系统是协同共治的前提和关键内容。目前,我国政府部门大多采用垂直型信息报送机制,部门间横向信息交换共享机制一般比较缺乏。这次新冠疫情就暴露出了这个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改善。另外,智能场景应用往往是基于数学模型建立,也需要真实的数据不断验证,改进算法,以适应真实场景。

  三是客观认识黑科技技术。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有其客观规律,不能盲目追捧和夸大作用。当前的人工智能机器人还缺乏足够的自主性、灵活性,主要是完成一些目标明确、操作简单的任务,在疫情中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能够完全自主行动的智能系统还不可预期。今后需重点发展人机协作领域,进一步提升机器人在复杂场景、复杂任务中的人机协作能力。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办公厅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