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奇闻

“神医”“神技”屡试不爽为哪般

2021-08-08 科学探索 “神医”“神技”屡试不爽为哪般
图片来源于网络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们曾经有过一位真正的神医,因为给他的头痛病患者提出了开颅治疗的方案,遭到患者猜疑,进而引发了一起暴力杀医事件,这个神医名叫华佗,杀医的病人叫曹操。一千八百多年后,又出现了四个“神医”,他们在现代化的传媒上满嘴跑火车,贩卖神乎其神的灵丹妙药,做得风生水起,活得有滋有味。他们叫作刘洪斌、李炽明、王志金、高振宗。这些“神医”为什么那么“神”,他们的“神技”又为什么屡试不爽呢?

  向神祈求的人,大多是因为在凡间得不到足够的安全感。“神医”大行其道,折射出的是“凡医”的不够用或无法信任。毋庸讳言,长期以来,我国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一直没有根本解决,从“小病难瞧”到“大病致贫”、从“医德缺失”到“医患矛盾”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求医看病背后的问题是极为复杂的。我们或许都有这样的经验,但凡有点专长的大医院门口,深夜昏暗的路灯下,总会排着一溜彻夜等号的小马扎,也少不了暗戳戳地兜售“专家号”的票贩子,各地的“医闹”和各种医疗纠纷也是层出不穷。

  在病人抱怨不已的同时,医生的处境也不乐观。据2015年发布的《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近7成中国医生每周工作时间超过50小时,许多医生处于超时工作、不休假、没有业余活动的“战时状态”,而且大部分医师不希望自己的子女继续从事这个行当。

  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中这样描述医生的职责: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慢性病的蔓延、心理压力的增加,让人们更加重视健康,也就极度渴望在健康问题上获得“帮助”和“安慰”。然而,现实中的医生承担着繁重的工作任务,处身于糟糕的工作环境,勉力完成“有时是治愈”已属不易,遑论其他。病人求医越难,所望于医生者就越多;医生处境越艰,所施于病人者就越少。于是,“神医们”就兴高采烈地接过“安慰”的任务,堂而皇之地在各类广告节目上贩卖起神奇的“定心丸”来了。

  我想,“神医”之“神”,根由于此。也正因为如此,杜绝“神医”还需三管齐下。

  第一招,揭面纱。全面剥开“神医”的画皮,把他们的骗人伎俩公之于众,对其依法严惩。同时,通过加强药品监管、规范广告节目、加大媒体监督力度等手段,斩断“神医”背后的产业链,拆掉他们“跳大神”的舞台。

  第二招,正本源。在当前的医疗现状下,在我们这个从经济发展到社会文明程度都很不均衡的国度,短时间内完全杜绝“神医”,可能还做不到。为此,很有必要加强医学研究和科普工作,特别是中医中药包括我国少数民族医药的科学普及。从这几年被揭露的“神医”来看,绝大多数都爱借中医药或少数民族医药说事儿,打着“祖传”“深山”“宫廷”“首长”等招牌,目的无非是与日常生活拉开距离,因为骗术最怕的东西就是日常经验。因此,一方面要去除中医药和少数民族医药的神秘面纱,另一方面则要树立中医药从业人员的专业形象和地位,防止把祖国的传统医学“江湖化”,让民众对中医药的认识回归常识,牢记“好不好,看疗效”,增强对“祖传秘方”“包治百病”等噱头的免疫力。

  第三招,促改革。加快医疗体制改革方为治本之策。特别是要合理配置医疗资源,让目前集中在特大城市的医疗资源真正下沉到基层医院,切实方便老百姓就近看病就医,特别是要提高基层医疗的“硬件”和“软件”水平,使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成为一种触手可及的公共品。同时,发挥互联网科技的优势,支持和规范医疗类APP的开发应用,拓宽民众获取医疗信息的渠道。可以想见,如果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得到靠谱的医疗服务了,医生在医院有相对充裕的时间和患者沟通病情了,网络上能方便地获取靠谱的医疗信息了,又还有谁会把健康乃至生命的希望寄托在那些“神医”身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