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在公元7世纪前,蒙古族先民居住在额尔古纳河一带,后来西迁到了鄂嫩河上游不尔罕山(大肯特山)和克鲁伦河一带。到公元12世纪,蒙古族已经散布在今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等三河的上游和肯特山以东一带,并分衍出乞颜、札答兰、泰赤乌等部落。此外,在蒙古草原和贝加尔湖周围的森林地带,还有塔塔尔、翁吉剌、蔑儿乞、斡变剌、克烈、乃蛮、汪古诸部。
游牧在草原上的被称作“有毡帐的百姓”,主要从事畜牧业;居住在森林地带的被称作“林木中的百姓”,主要从事渔猎业。公元11世纪,结成了以塔塔尔为首的联盟,因此,“塔塔尔”或“鞑靼”曾一度成为蒙古草原各部的通称。宋、辽、金时代,把漠北的蒙古部称为黑鞑靼,漠南的蒙古部称为白鞑靼。公元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后,逐渐融合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也就由原来一个部落的名称变成为民族名称。
摄影师哈米德o萨达尔o阿夫卡米近20年间相随拍摄,用一组照片录了生活在中亚的三个蒙古游牧民族部落的生活及当地的苍茫壮美景象。这组照片已经集结成书,主题是部落中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摄影师哈米德o萨达尔o阿夫卡米记录了生活在蒙古的三个部落的生活——驯鹿的查坦族人、猎鹰的哈萨克族人和马背上的蒙古族人。
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是萨达尔o阿夫卡米先生这组作品的主题。
“我的目标是用照片记录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观察他们的风俗习惯背后的智慧。”萨达尔o阿夫卡米先生说。“有些时候我完全与城市文明隔绝了,但我总是奇怪地被蒙古荒野所接纳了。”
“在这里,动物和人类之间存在着一种充满想象力的共鸣,这种共鸣再也不能在不够原始的地方找到了。”
这组照片是他20年来到中亚游历所拍摄的,题为“暗色天堂”。这组美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照片显示了蒙古苍茫壮美的景观,使人得以一窥中亚游牧民迷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