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鼠耳蝠是一种在中国发现的稀有物种,已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它的身体形状和其他蝙蝠没什么不同。主要原因是两条后腿非常发达,非常锋利,就像鱼钩一样。起初,科学家不理解这些爪子的用途。后来,经过研究,发现它很有用。让我们看看。大足鼠耳蝠介绍:大足鼠耳蝠最初分布在中国各地,但现在更多的分布在东南部。大足鼠耳蝠第一次进入科学家的视野是在20世纪初。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北京房山区的一个洞穴中发现了这种中国特有的蝙蝠,并通过一系列研究首次证实了这种蝙蝠的食鱼特性。已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皮书——脊椎动物卷,评估等级为近临界nt。
大足鼠耳蝠的形态特征;
大足鼠耳蝠体型中等,身体粗壮,鼻子不是很突出,嘴巴发育良好,耳朵大小适中,基部宽,末端钝。耳屏又短又窄,其长度不到耳朵长度的一半。拇指有爪子。后脚很大,大约和胫骨一样长,有强壮弯曲的爪子,脚的后部覆盖着刚毛。翼状胬肉附着在胫骨底部。尾部长度大于股骨粗隆间膜后缘的2/3,尾端突出于膜外。身体是天鹅绒般的短发,背毛是沙灰色或灰棕色,腹部是灰白色。身体长约69毫米,前臂长约57毫米,体重约21克。最典型的形态特征是后足非常发达,长约20毫米,是其他食虫蝙蝠后足长度的两倍,后足非常锋利,像鱼钩一样。
发现有大足鼠耳蝠;
很长一段时间,当我们的研究小组研究这个物种时,它的学名是“立克提肌”,是由英国哺乳动物分类学大师奥菲尔德·托马斯于1894年命名的。在世界上已知的近6000种哺乳动物中,超过2000种和亚种是由托马斯命名的——种,尽管许多有同义词,如佝偻病。直到2005年,《世界哺乳动物物种》的第三版出版,每个人都知道德国柏林动物博物馆馆长威廉·彼得斯早在1869年就给蝙蝠取名为毛蝙蝠。然而,他错误地将标本的原型写成了乌拉圭,并被误认为是其他物种。根据动物命名的优先原则,蝙蝠的学名应为毛蝠。
大足鼠耳蝠被发现后,很少有人关注或研究它,因为它在中国一直被认为是一种独特的蝙蝠。它只被一些传教士或博物学家收藏,并被送到欧洲博物馆命名。他们没有时间或机会进行深入的生态和行为研究。直到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另一位著名的哺乳动物科学家带领一个调查小组到中国和蒙古,专门研究中亚和东亚的哺乳动物,这改变了历史。他是哈佛大学教授、比较动物学博物馆哺乳动物部主任、美国哺乳动物学会会长劳威尔·艾伦。1938年,艾伦的《《美国博物馆中亚调查记——中国和蒙古的兽类》》出版,书中他对大足鼠耳蝠做了更详细的描述,并特别提到它的大脚可能与捕鱼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