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鸟,曾经地球上最大的鸟(地球历史上最大的鸟恐鸟),而其最重也逃不过灭绝的结局。恐鸟是怎么灭绝的?奇闻网来告诉大家恐鸟灭绝的原因。
几百万年以来,九种不会飞的大型鸟类在新西兰繁荣发展,它们统称恐鸟(Dinornithiformes)。然后,大约600年以前,它们突然灭绝,恰好赶在13世纪人类第一次到达新西兰的时候。长期以来科学家们想知道,在恐鸟衰亡过程中,智人的猎捕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我们的存在是导致这些巨型鸟类陷入绝境的唯一原因吗?又或者说,由于疾病和火山爆发,它们已经走上了灭亡的道路呢?
而今,对恐鸟化石进行的一项新的遗传学研究指出,人类的确是造成这种鸟类灭绝的唯一凶手。这项研究补充了一个长期争论的话题:过去人类的生存和捕猎动物的方式是可持续的呢,还是应该为大量物种的灭绝而负责呢。
人类捕杀恐鸟
人们对恐龙的灭绝相当熟悉,也相当关心,同样已经灭绝,也同样与巨字联在一起的另一种动物似乎很陌生,这种动物就是恐鸟(moa)。恐鸟是一种很早以前生活在新西兰的一种无翼大鸟,过去人们一直认为,这种人类已知的最大的鸟的灭绝是因为人类滥杀的结果,但科学家发现,这种鸟灭绝,责任并不全在人类身上。
恐鸟的故事通常像是一个传说一样展开。从前,这种像鸵鸟一样的大鸟幸福地生活在一片飘着白云的土地上,毛利人把这块土地叫做奥蒂罗亚,也就是现在的新西兰。大约700多年前,一个有重大影响的日子来临了,首批人类来到那里。他们是波利尼西亚人,据说他们是乘着独木舟从夏威夷而来,发现新西兰岛上有一种无翅的鸟很容易捕杀,可为他们提供营养丰富的食物。这种鸟就是恐鸟。成年恐鸟高达3.5米,重达250公斤,肉多而鲜美。在六个世纪之内,毛利人就把这些不幸的长有羽毛的庞然大物捕杀光了。
就像渡渡鸟一样,恐鸟从此成为人类贪欲的象征,或者用现代的说法就是成为不能持续发展的一个突出例子。可是事实果然如此吗?科学家通过分子探测对这一说法提出了很大的疑问,那就是毛利人是否应该为这个灾难性的后果受到如此深的责备?
在人类到来之前,恐鸟的数量为什么会下降得如此厉害?吉梅尔提出了几个新奇的理论,其中一个理论就是由于火山爆发导致恐鸟数量下降。他认为不是气候变化导致恐鸟数量下降,因为这个观点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在新西兰北部岛屿中心的陶波湖周围,火山经常爆发,一而再再而三地毁坏当地恐鸟的生活区。
另外,在人类到来之前,恐鸟已经有天敌了,如新西兰的一种巨鹰。
其实,在人类到达新西兰之前,恐鸟的数量就已经开始急剧下降,即使在人类投出第一个矛之前恐鸟也早就是当地的一个弱势群体,非常容易受到外部袭击。恐鸟有10个种类,最大的一种是迪诺尼斯(Dinornis)恐鸟。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的生物学家尼尔.吉梅尔领导的生物学家小组从保存的这种最大的恐鸟骨头中提取了DNA,然后以突变为基础通过计算机模型获取DNA序列,作为种群混合的结果,突变现象发生在每一代身上。通过检查这些小的基因转变,科学家可以将分子钟倒转,看一看一个物种是如何进化的,而且他们还可以推断出这个种群的数量:数量越大,遗传的变化也就越广泛!
经过细致研究了恐鸟的数据后,吉梅尔的研究小组推断出这种鸟的数量,他们称这个数量低到了警戒水平。1000年前,在新西兰生活着数百万计的迪诺尼斯恐鸟。研究人员说,加上其它9种恐鸟,在1000年至6000年前这段时间里,新西兰北部和南部的岛屿上生活着大约300万至1200万只恐鸟。人类约于1280年首次到达那里时,恐鸟数量已经不足15.9万只了。到了18世纪初,大约还有6万多只。
不过,有一个更有说服力的解释是,恐鸟数量急剧下降是疾病流行所致,比如禽流感、沙门氏菌或者肺结核等病的传播,这些疾病是由候鸟从澳大利亚和其它地方带到那里的。当然,如果人类没有到达那个地方的话,恐鸟的数量是能够反弹的,由于人类的到来破坏了它们的生活环境,对恐鸟进行猎杀,使它们的数量进一步下降。
吉梅尔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英国科学院出版的一份学术刊物上。研究报告称,恐鸟灭绝的原因是复杂的,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掩埋。文章说:如果我们对恐鸟数量的新的估计是正确的话,那么,我们需要重新考虑在人类到来前影响恐鸟数量的因素,也许我们通过总结过去的教训可以更好的洞察和解决现代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
虽然恐鸟的上肢和鸵鸟一样已经退化,但它的身躯肥大,下肢粗短,因此奔跑能力远不及鸵鸟。恐鸟与鸵鸟的最大区别是:它的脖子有羽毛覆盖,而鸵鸟的脖子是秃裸的,并且比恐鸟的脖子要长;它是三根脚趾,而鸵鸟是两根脚趾。
18世纪中期,欧洲移民来到岛上,给恐鸟带来了厄运。恐鸟肉对于欧洲移民来说是美味佳肴。由于恐鸟体型太巨大,难以躲藏,欧洲人很容易捕捉到它们,经常一下子就能捕杀十几只,恐鸟肉一时成了这些欧洲移民的一项重要的肉食来源。同时,由于欧洲移民的到来以及当地土著人的不断增加,开始了大面积烧荒、垦荒,恐鸟的生存地也遭到了彻底破坏,恐鸟因失去立足之地而被大量饿死。同时,由于恐鸟破坏庄稼,他们为了保护庄稼大量捕杀恐鸟,此外,与欧洲人一起来到岛上的家犬和家鼠也成了恐鸟的天敌。它们同样给恐鸟以致命打击。
到了18世纪末,恐鸟的数量已经很少了,人们捕捉恐鸟也越来越难了,而1800年则是人们能捕捉到恐鸟的最后一年。
恐鸟灭绝的另一个原因:人类捕猎
恐鸟的灭绝,人类肯定难辞其咎。但把这笔账全算在人类头上,恐怕也有失公允。恐鸟的迅速消失,原因比较复杂。
科学家对恐鸟数量动态变化的模拟实验表明,当时成年恐鸟的死亡率很高,而出生率很低。死亡率高可能与天敌(人类是主角)对这种缺乏自卫能力的动物的大肆捕杀有关。自然灾害(如火山爆发)也有一定的责任。
至于出生率低则可以做如下解释:巨大的动物繁殖率都很低,而与此相对应的是寿命却很长(小动物如老鼠、昆虫之辈,繁殖率很高,但却是短命鬼)。在地域和食物均十分有限的海岛上,在没有天敌相制约的情况下,过高的繁殖率对像恐鸟这样巨大动物的生存而言是非常不利的。恐鸟的基因里必定有一种限制人口膨胀的机制在发挥作用,否则它们早就因繁殖得过多,吃光岛上可食的植物而自我毁灭了。据说恐鸟一次只生一个蛋。
但当年若无外敌入侵,恐鸟的低繁殖率恐怕是不至于构成灭种的危机的。
基因证据
科学家们表示考古记录显示人类猎捕了新西兰恐鸟(moa),可能是导致新西兰恐鸟灭绝的幕后推手。
新西兰曾经存在九个不能飞的恐鸟物种,直到公元1300年人类的到来。在一个世纪的时间内,所有九个物种全部消失。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莫顿艾伦托夫特(MortenAllentoft)和同事研究了四个恐鸟物种281例化石的DNA。他们发现在灭绝前的3000年间,恐鸟的遗传多样性一直保持恒定,这是稳定种群的迹象。我们只能将恐鸟灭绝的原因归结于人类。艾伦托夫特这样说道。
艾伦托夫特的发现与新西兰莫斯格尔奥塔哥大学的尼尔戈梅尔(NeilGemmell)进行的早期研究结果相矛盾。2004年,戈梅尔研究了恐鸟化石的线粒体DNA,结果发现在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1000年,新西兰的恐鸟种群数量大约为300万至1200万之间。另一项单独的研究表明,300年后当人类初次到达新西兰时,当地的恐鸟物种只有159000个,因此戈梅尔推测在人类猎捕恐鸟之前,一定有别的原因导致恐鸟物种数量锐减。
然而,这些估计并不可靠,因为DNA并不是物种大小的最好记录,艾伦托夫特这样说道,DNA只能显示物种数量变化的趋势。这项最新研究似乎专门研究了恐鸟物种锐减的可能原因,美国纽约国家历史博物馆哺乳动物馆的罗斯麦克菲(RossMacPhee)这样说道,他并没有参与这项研究。
另外,将人类对动物物种的影响与其它效应,例如气候变化相分离并非易事。当人类到达美洲和澳大利亚时,类似猛犸象等大型动物也灭亡了,这让人不禁怀疑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一项研究发现北极的猛犸象在气候变化导致的植被变化之后消失了,而非人类的过度猎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