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奇闻

为何鲁迅先生说《西游记》只是个游戏?不是有很多高深的哲理吗?

2021-01-07 社会奇闻 为何鲁迅先生说《西游记》只是个游戏?不是有很多高深的哲理吗?

在近些年,从博客时代到自媒体时代,分析《西游记》的各类学者、专家都倾向于认为,《西游记》中是有深刻哲理的。在清代版本的《西游证道书》中,《西游记》简直成了修道的集大成作品,满是丹道学的至高命题。

然而,在很多学者看来,这些多半是牵强附会的说法。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认为:“作者为儒生,此书则实出于游戏,亦非语道,故全书仅遇见五行生克之常谈,尤未学佛,故末回至有荒唐无稽之经目,特缘混同之教,流行来久,故其著作乃亦释迦与老君同流,真性元神杂出,使三教之徒,皆得随宜附会而已。”

鲁迅先生的观点很明确,作者是个儒生,为了让小说好看,故意把儒释道三家放到一起,试图让不同文化层次的人都能读懂,进而得到好的社会效果罢了。从书中杂糅的三教关系以及三教知识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所言非虚。

当然,鲁迅先生也并没有对此一竿子打死。如果非要从中找到一些大道理的话,也是有的。只不过是比较简单的道理,并没有复杂的成分。鲁迅先生道:

“假欲勉求大旨,则谢肇制《西游记》曼衍虚诞,而其纵横变化,以猿为心之神,以猪为意之驰,其始之放纵,上天下地,莫能禁制,而归于紧箍一咒,能使心猿驯伏,至死靡他,盖亦求放心之喻,非浪作也。数语以足尽之。”

整个《西游记》讲的是收放本心的故事,告诉人,心收起则为佛道,心放任则为妖魔。孙悟空是心猿,所以本性是难控制的。他纵横天地,放任四海,是他本心决定的。这个本心也象征着修行之前普通人的内心。

经过取经的磨练,也就是等于通过修行的磨练,最终降服了本心。而修行的过程中,通过紧箍束缚,让本心不再外放,最终成就了无极大道。如果《西游记》有深刻的含义,也无外乎这些。这是鲁迅先生对这部书的理解。

建国之后的学者,多数是从意识形态的角度解读《西游记》,赋予了这部书太多的社会价值。从如今的学术界研究状况来看,这些观点从总体上看是没有多少价值的。回归书的本体,从书的成书过程可以看出,这部书也不应该承担太多社会化育的责任。

毕竟,从五代的变文到北宋的诗话再到元代的杂剧,这部书是依据这样的传统传承的,本质是基于读者、观众基础而创作的,本意是好看,而不是反映什么大道理。所以说,鲁迅先生的观点至今还能站住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