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海洛因是当今世界最为泛滥的一种毒品。吸食者,轻则倾家荡产,重则家破人亡。可以说,它给人类的身心健康带来了极为严重的伤害。而这一祸国殃民的毒品,竟和阿司匹林的发明者是同一人。此人究竟是天使还是魔鬼?小编今天就带大家来认识一下。
早在公元前1550年,人们就发现了柳树的叶子具有止痛和退热的功效,当时的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也曾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到此事。19世纪晚期,英国的一位医生通过对柳树叶提纯,有效的降低了风湿患者的体温,缓解了他们的疼痛和浮肿。后来这位医生将自己的发现发表在了医学杂志《柳叶刀》上。其他科学家根据他的启发,从柳树皮中分离出水杨苷,并制备出水杨酸钠。
但水杨酸钠味道较苦,患者服用后胃里会非常不舒服。当时在拜耳医药公司工作的德国化学家费利克斯·霍夫曼,便着手替患风湿病的父亲改造水杨酸钠。1897年,霍夫曼找到了制成纯净乙酰水杨酸的方法。经拜耳公司药品实验室主任赫尔曼·德赖泽的研究,证实了此药确实有止痛消炎的功效。于是拜耳公司给它起名为“阿司匹林”,并进行量产。
阿司匹林上市后,拜耳公司并没有打太多的广告,而是免费提供给医生们使用。医生在用过后,发现药效良好,便开始自发的推广。不到两年的时间,阿司匹林便风靡全球。医生们关于它的研究在《柳叶刀》杂志上就有160多篇。
而霍夫曼在发明阿司匹林的11天后,便在实验室合成了一种叫做二乙酰吗啡的物质。这一新药品的诞生,很快便取代了容易让人上瘾的吗啡,而且它的止痛效果还远远超过吗啡。拜耳公司的老板乐得合不拢嘴,亲自为它取名为“海洛因”。海洛因在德语中是“英雄”的意思,可见拜耳公司对它的推崇程度。
海洛因上市后,受到了各个年龄层患者的青睐,从小孩儿到老人无一不是它的消费者。当时整个世界都是疯狂的,没有一个人感觉能感觉到海洛因的危害。直到上个世纪,医生在手术过程中发现,海洛因在人体的肝脏中能转换成吗啡,这才揭露了真相。从此,人们才意识到海洛因的危险,将它当作毒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