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奇闻

裹足不前什么意思?裹足不前典故介绍

2021-01-03 考古发现 裹足不前什么意思?裹足不前典故介绍

196年,袁术率领大军进攻徐州,刘备领兵抗衡。结果吕布却在后方偷袭下邳,还抓走了刘备的妻子。刘备只能选择撤军,后来刘备找吕布选择求和,吕布这才让他们夫妻重聚。此后刘备选择投靠曹操,当时有人劝曹操除掉刘备,也有人说可以重用刘备,最后曹操选择了后者,让刘备担任豫州牧。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裹足不前”,就和此次事件有关,一起来看看背后的典故故事吧。

裹足不前什么意思?裹足不前典故介绍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十六回,发生在刘备投奔曹操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刘备、曹操、郭嘉和荀彧。原文如下:

却说玄德前奔许都,到城外下寨,先使孙乾来见曹操,言被吕布追逼。特来相投。操曰:“玄德与吾,兄弟也。”便请入城相见。次日,玄德留关、张在城外,自带孙乾、麋竺入见操。操待以上宾之礼。玄德备诉吕布之事,操曰:“布乃无义之辈,吾与贤弟并力诛之。”玄德称谢。操设宴相待,至晚送出。荀彧入见曰:“刘备,英雄也。今不早图,后必为患。”操不答。

彧出,郭嘉入。操曰:“荀彧劝我杀玄德,当如何?”嘉曰:“不可。主公兴义兵,为百姓除暴,惟仗信义以招俊杰,犹惧其不来也;今玄德素有英雄之名,以困穷而来投,若杀之,是害贤也。天下智谋之士,闻而自疑,将裹足不前,主公谁与定天下乎?夫除一人之患,以阻四海之望:安危之机不可不察。”操大喜曰:“君言正合吾心。”次日,即表荐刘备领豫州牧。程昱谏曰:“刘备终不为人之下,不如早图之。”操曰:“方今正用英雄之时,不可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此郭奉孝与吾有同见也。”遂不听昱言,以兵三千、粮万斛送与玄德,使往豫州到任。

裹足不前什么意思?裹足不前典故介绍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张飞在抢夺吕布部将宋宪、魏续购买的一百五十匹战马。吕布愤怒不已,率兵攻打小沛。刘备不是吕布的对手,只得逃出徐州投靠曹操。谋士荀彧认为应该趁早除掉刘备以绝后患,但郭嘉却认为除掉了刘备必将令曹操失去人心。最终,曹操采纳了郭嘉的加以,任命刘备为豫州牧。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郭嘉口中的“裹足不前”,意为有所顾虑而止步不敢向前。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战国时期李斯所撰《谏逐客书》中的“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

小说中提到的刘备被吕布逐出徐州及被曹操任命为豫州牧的故事情节,是真实的历史事件。据《三国志·先主传》载:“先主还小沛,复合兵得万余人。吕布恶之,自出兵攻先主,先主败走归曹公。曹公厚遇之,以为豫州牧。将至沛收散卒,给其军粮,益与兵使东击布。”不过,小说中提到的张飞抢夺战马一说却并非历史的真实,是作者为了塑造张飞的鲁莽性格而虚构出来的故事。

裹足不前什么意思?裹足不前典故介绍

与真实的历史相比,小说中提到的荀彧建议曹操除掉刘备的故事情节有真有假。首先,这个建议是真的,但提出之人并非是荀彧,而是程昱。据《三国志·武帝纪》载,刘备前来投奔之后,程昱对曹操表示:“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不如早图之。”

至于郭嘉对于刘备的态度,小说与历史记载截然不同。据《三国志·郭嘉传》注引《傅子》称:“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张飞、关羽者,皆万人之敌也,为之死用。嘉观之,备终不为人下,其谋未可测也。古人有言:一日纵敌,数世之患。宜早为之所。”由此可见,郭嘉与程昱所持的观点相同,都是建议曹操尽早除掉刘备的。

裹足不前什么意思?裹足不前典故介绍

众所周知,郭嘉和程昱都是曹操集团谋士群中的佼佼者,以深谋远虑、料事如神著称,曹操对他们的建议几乎都是言听计从。但令人惊讶的是,曹操竟然否决了两人的建议,不仅收留了刘备,还将其任命为豫州牧一职。

为何曹操会作出如此决定呢?《三国志·武帝纪》的一段记载给出了答案。当程昱等人向曹操提出除掉刘备的建议后,曹操当即表示:“方今收英雄时也,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对于刘备朝三暮四的本性,曹操是非常清楚的。但曹操更加清楚的是,刘备在中原地区具有极高的民望,同时深得士人阶层的尊重,可谓名满天下。在曹操看来,除掉刘备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一旦将刘备除掉,将失去人心,对稳定局势、平定天下不利。从这个成语故事中,可以看出曹操这位杰出政治家的远大目光和宽广胸怀。相比之下,郭嘉和程昱就要差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