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奇闻

长驱大进什么意思?长驱大进典故介绍

2021-01-03 考古发现 长驱大进什么意思?长驱大进典故介绍

关羽被杀后,刘备以为关羽报仇的名义起兵讨伐东吴,虽然孙权派出使者求和,但刘备并没有答应。此后孙权任陆逊为大都督,抵抗刘备的进攻,222年刘备派黄权督江北水军,自己亲自率领陆军,结果在夷陵一战中蜀军惨败给了吴军,刘备只能退至永安。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长驱大进”,就和夷陵之战有关,这场战役也直接导致蜀国元气大伤,一起来看看背后的典故故事吧。

长驱大进什么意思?长驱大进典故介绍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八十四回,发生在夷陵之战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刘备、黄权和曹丕。原文如下:

却说先主于猇亭尽驱水军,顺流而下,沿江屯扎水寨,深入吴境。黄权谏曰:“水军沿江而下,进则易,退则难。臣愿为前驱。陛下宜在后阵,庶万无一失。”先主曰:“吴贼胆落,朕长驱大进,有何碍乎?”众官苦谏,先主不从。遂分兵两路:命黄权督江北之兵,以防魏寇;先主自督江南诸军,夹江分立营寨,以图进取。细作探知,连夜报知魏主,言蜀兵伐吴,树栅连营,纵横七百余里,分四十余屯,皆傍山林下寨;今黄权督兵在江北岸,每日出哨百余里,不知何意。

长驱大进什么意思?长驱大进典故介绍

魏主闻之,仰面笑曰:“刘备将败矣!”群臣请问其故。魏主曰:“刘玄德不晓兵法;岂有连营七百里,而可以拒敌者乎?包原隰险阻屯兵者,此兵法之大忌也。玄德必败于东吴陆逊之手,旬日之内,消息必至矣。”群臣犹未信,皆请拨兵备之。魏主曰:“陆逊若胜,必尽举吴兵去取西川;吴兵远去,国中空虚,朕虚托以兵助战,令三路一齐进兵,东吴唾手可取也。”众皆拜服。魏主下令,使曹仁督一军出濡须,曹休督一军出洞口,曹真督一军出南郡。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为了给关羽复仇,刘备亲率七十万大军东征孙权。在战争的开始阶段,刘备大军进展顺利,很快便挺进至夷陵一线。此时,黄权提出由自己率领的水军作为前部,刘备坐镇后方,这样可以保障刘备的安全。不过,黄权的这一建议却遭刘备拒绝。刘备下令大军兵分两路,一路由黄权统帅,负责江北地区。自己则率主力驻扎南岸,联营七百里。当曹丕得知刘备这一部署时,断言刘备必将战败,并下令曹魏大军做好入侵东吴的准备。

长驱大进什么意思?长驱大进典故介绍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刘备口中的“长驱大进”, 意为军队迅速向远方进军。这也是由《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小说中描述的这段刘备对于黄权的安排,在历史上的确发生过。据《三国志黄权传》载,在夷陵之战开打之后,黄权向刘备提出:“吴人悍战,又水军顺流,进易退难,臣请为先驱以尝寇,陛下宜为后镇。”不过,这个比较稳妥的方案却遭到刘备的拒绝,刘备决定让黄权都督江北的军队防备曹魏的偷袭,自己亲率主力驻扎南岸。这一决定的最终结果不但令刘备兵败夷陵险些丧命,而且令黄权的退路被截断,无法撤回益州,只得投降曹魏。

长驱大进什么意思?长驱大进典故介绍

至于小说中提到的刘备连营七百里,也是历史的真实。《三国志陆逊传传》载:“(刘)备从巫峡、建平连围至夷陵界,立数十屯。”这一部署也成了刘备后来惨败夷陵的关键原因。等刘备连营七百里的消息传到曹魏后,就连一向不懂军事的魏文帝曹丕都觉得不可思议。《三国志文帝纪》载,曹丕对群臣表示:“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苞原隰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禽’,此兵忌也。”意思是说刘备不懂军事,连营七百里。在杂草丛生、地势平坦、潮湿低洼、艰险阻塞等处安营的军队,一定会被敌人打败,这是兵家大忌。

既然曹丕都能看出连营七百里是败招,征战多年的刘备为何却没有发现自己这一部署的巨大隐患呢?这与刘备的错误判断有关。在刘备看来,连营七百里的好处在于各营寨可以依险立寨,易守难攻,万无一失。从这个角度来看,刘备已经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不过,刘备的致命失误在于他千算万算,就是没有将当时面临的特殊气候算进去。时值天气酷热的六月份,陆逊恰巧利用了这一特殊的气候特点,及时采用火攻,一举击败刘备,取得了夷陵之战的最后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