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消息,汶川地震已经过去8年了,在那场惊天动地的灾难里,我们失去了6万同胞。伴随着灾难发生的,还有无数的灵异事件,最为著名的就是陈坚的半张脸以及屹立不倒的菩萨坐像这两件事了,时隔多年,汶川的发生的怪事终于有了合理解释。
陈坚的半张脸
陈坚,四川绵阳安县秀水人,地震发生前正在北川羌族自治县工作,地震后被埋在瓦砾下。在5月15日下午3时,被埋在地下已经60多个小时后,救援人员找到了他,发现他被3块重达一吨的石板死死压着动弹不得。
不过他的意识还是清醒的,透过镜头,他对记者表示,自己要坚强地活下去。而他所说的这一切也都通过电视机被全国的人看到了,全国的人开始一起关注他的命运。
负责救援他的是江苏营救人员,经过5个多小时的救援,一直到晚上8时40分,陈坚被成功救出,可是他却在被送下山的路上失去知觉。随后救援人员为他进行人工呼吸及心外压,被救出后短短10分钟,陈坚死亡。
有关陈坚的电视片段播出后,在网络上引起巨大反响。人们都感到惊讶的是为什么救援时还好好的,出来了不到10分钟就死了呢。后来有些专业人士推测,陈坚被压在石板下70多个小时,身体组织已经坏死,坏死的组织会产生有害毒素。由于救援出来后,身体得到放松,使得有害毒素通过血液迅速流遍全身,最终导致功能性衰竭死亡。
随后,凤凰卫视的《冷暖人生》节目在录制陈坚的最后79小时专题时,离奇的拍摄到了半张蓝色人脸,视频过程中更没有人为加工的可能性,人脸出现在视频的3分58秒,一直到4分50秒,根据拍摄镜头显示,那半张人脸映在坍塌的水泥墙上,而且眼睛还会眨动。
开始时,以为是营救人员用镜子时反射过来的,不过后来证实营救现场没有镜子。该电视片段播出后,当时在网络上引起较大的震动。
有的人甚至把这件事当做人死后灵魂存在的证据,认为在陈坚死亡之前,灵魂已经游走在四周了,只是他当时想到自己还有妻子小孩,因此以顽强的意志力在坚持着。
菩萨坐像
5月12日这天都江堰灵岩山因地震游客被困索道上,危急万分,上演了一场长达30多小时的武警官兵索道大救援的惊险一幕。
当时山上有游客和工作人员上百人,地震发生时,整个山上的山体有四处同时崩塌,一时间山崩地裂,腾起的砂石烟雾遮天蔽日。两条上山的山路被铺天盖地的山石瞬间掩埋。山上的两个宾馆的房屋被巨大的山石击中,多处房屋被震垮。索道扭转变形卡在高处不停地荡秋千。-更多民间真实灵异事件尽在灵异社区微信公众号ID:lingyishequ-但令人惊奇的是整座山上无一人伤亡。山上唯一死亡的是索道上的一位游客,由于精神崩溃,在救援人员已经站在他面前,打开索道轿厢的一瞬间自己跳下了索道,摔死了。
听说当时有很多很多极其惊险的场面,但最后全部都化险为夷。于是,人们便开始传说这座山是因为受到了观音的保佑,才使山上的人幸免遇难。山上的人从此相信了观音的法力无边,纷纷说以后见观音就拜,见观音庙就烧香
更为神奇的是遭受如此巨大的灾害,山上的几十座观音的塑像都神秘地完好无损。为此,山上的工作人员至今专门保持着地震发生时的现场原形,待人们瞻仰。
除此之外,人们还在地震现场发现了这些奇怪的现象:
现象一:所有的树木、电线杆直立如初,均未直接受害。例如汶川市内65米高的微波转播塔巍然屹立于大片废墟之中,而且震后两个微波塔之间仍可直接、准确地传递电视信号。
现象三:在汶川地震中没有人直接死于震动,而绝大部分是因为建筑物坍塌受害。
现象四:汶川地震后,除个别地区受采空区塌陷或其他影响出现局部起伏外,绝大部分地面、路面完好如震前,很少出现波浪起伏现象。
现象五:汶川的一栋三层库房,一楼二楼基本完好,三楼的所有窗柱却全部断裂。而且旋转方向和角度各不相同,现存旋转角度最大的一个右旋达40度,旋转角度更大的当时即已脱落。
根据对震波的应变分析,科学家来发现扭波才是地震破坏的元凶。1979年,在南京地震学会年会上,李泰来发表了《扭波与抗震》的论文,引起了学术界的轰动。在1996年第31届国际地质大会上,他以扭波为主题的发言也引起了代表们的注意。
科学家指出,扭波与纵波、横波乃同卵三胞胎,其中纵波传播速度最快,其次为横波,最后为扭波。
纵波使物体产生上下振动,横波使物体前后摆动,两者的破坏都不大。
但是,扭波一到,则把物体从内部扭散扭断,随即垂直坠落,造成巨大破坏。有了扭波,在唐山地震现场发现的怪异现象全部迎刃而解了。
在研究出地震扭波理论后,李泰来趁热打铁进行了抗震理论的研究。因为扭波不能通过流体和柔性物体,他提出了轮胎理论,即采用柔性材料如橡胶作为建筑体的轮胎,阻止扭波进入建筑体,从而达到防震的作用。他还针对扭波拟定了具体的防震抗震措施。
在对扭波的研究中李泰来还惊奇地发现,中国的很多古典建筑如宫殿、庙宇、木塔等全部具有除地下以外的7种抗震性能,它们都是世界上抗震性最强的地上建筑物。
但是,自从1979年发现扭波理论后,由于经费、人手等原因,更由于扭波理论对传统地震理论的大胆否定,时至今日,扭波理论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