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奇闻

模拟死亡游戏:死亡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2021-01-01 灵异事件 模拟死亡游戏:死亡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模拟死亡游戏:死亡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想不想体验一把死亡的感觉?其实花钱还真能体验到死亡。一些亚洲国家,“模拟人体死亡”正作为一种独特的人生体验而售卖。通过体验模拟死亡装置,让顾客感觉自己死了,从而使顾客更加敬畏生命。  体验过模拟死亡后,也许那些长久以来困扰我们的死亡之谜能从中得到一些解答。这样的“临终关怀服务”,在中国也已经出现,通过4D死亡模拟器,参与者可体验火化、再次从子宫出生的感觉。  “三摩地”游戏就是这样一个“模拟死亡”体验。它既是一种治疗课程,也带有主题公园的性质,虽然其主题是恐怖的死亡,但非常受欢迎。  短短三个月内,便在Jue.so(一个创意孵化平台)上众筹到了65000美元。该游戏于2014年9月登陆深圳“世界之窗”主题公园,支付40美元,便可体验死亡。  游戏中每个玩家要接受一系列挑战,努力逃脱死亡。在游戏中“死”掉的玩家会被放入棺材(最后所有玩家都会死),然后用传送带送入熔炉。棺材加热到40摄氏度,在热空气和光的共同作用下,创造出一种“逼真火化体验”。  火化之后,被火化者可看见一个子宫,且能听到心跳声。这个子宫是投影仪在天花板上投射的影像。很快他们会看见一道亮光,要朝着亮光爬行才能到达一个柔软的白色区域,这代表重生。  打造这样一个体验死亡的模拟景点听起来有点儿怪诞,但“假死”这一主意几世纪前就已经有了:莎士比亚、乔纳森·斯威夫特、马克·吐温、托马斯·哈代等众多作家都写过。  小说之外的现实世界中,也有一些人为了不正当理由自导自演“假死”。而“三摩地”的创始人称,希望将“假死”这一用来逃避现实的工具,改变成一种拯救生命、改善心理健康的新尝试。  “三摩地”体验死亡游戏的创意概念可在名为“棺材学院”(CoffinAcademy)的模拟葬礼服务中找到。“棺材学院”由一个韩国人约5年前创立,其目标是帮助人们接近死亡并以负责任的方式死去,并探索死亡的生理和社会属性,从而启发人们在活着的时候更好地享受生命。  在《洛杉矶时报》的一次采访中,其创始人说韩国自杀率居全球之首,该讨论会可帮助降低韩国的自杀率。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一位25年来专注于自杀研究的教授表示,韩国自杀率再创历史新高,而自杀是社会环境的一个反映,韩国的自杀问题亟待解决。  为了解决这一根深蒂固的社会问题,很多韩国公司愿意为每个员工支付25美金邀请“棺材学院”的创始人来举办病态的自救讨论会。比如,三星公司要求其900名员工必须至少参加一场“棺材学院”的讨论会。讨论会时长4小时,期间参与者要写出自己的墓志铭,写一封遗书留给自己深爱的人,并在盖上的棺材中躺10分钟,这只是体验死亡活动的一部分。  逝者已逝,生者必须活下来面对失去亲人的痛苦。写遗书这个环节就是为了帮助参与者对生者的痛苦感同身受,写墓志铭的环节是为了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活着的意义,躺棺材环节是为了强化他们对死亡无极黑暗的认知,并告知他们死并非一种美好的解脱。有人怀疑这样的体验模拟死亡效果会适得其反,有些人也许会从中觉得死比活轻松多了。也有人认为,反作用根本不会产生,对自杀率的降低产不了任何作用。  在中国位于上海普陀区的一家公司正在提供这项体验死亡服务,顾客可以花4000美元的高价来寻求治疗。过程中投影仪会在很多房间的墙上播放视频,参与者从这些房间中走过,神秘恐怖的声音会告诉他们物质占有多么微不足道。然后还有冥想、咨询课、假葬、写墓志铭等环节。这一过程可能会引发高度的焦虑和悲伤…但揭开棺材盖的重生瞬间也许会有不同的心态。  模拟死亡主题公园究竟是不是解决自杀问题的有效途径,科学研究人员对此并无定论。死亡模拟在亚洲的扩散也许会开启一个新的心理健康研究时代:使用模拟环境来治疗悲伤和自杀;但很有可能这个体验死亡就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做法,因为没有量化数据来证明这种疗法的有效程度,或许根本就没有进行过类似的量化测量。  虽然这个可以使你体验一下死亡的感觉,但是依然不能阻止人们对死亡的恐惧。毕竟在游戏时,我们知道那是假的,等到有一天死亡真正来临,又有几个人能做到淡定从容呢?

模拟死亡游戏:死亡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想不想体验一把死亡的感觉?其实花钱还真能体验到死亡。一些亚洲国家,“模拟人体死亡”正作为一种独特的人生体验而售卖。通过体验模拟死亡装置,让顾客感觉自己死了,从而使顾客更加敬畏生命。

体验过模拟死亡后,也许那些长久以来困扰我们的死亡之谜能从中得到一些解答。这样的“临终关怀服务”,在中国也已经出现,通过4D死亡模拟器,参与者可体验火化、再次从子宫出生的感觉。

“三摩地”游戏就是这样一个“模拟死亡”体验。它既是一种治疗课程,也带有主题公园的性质,虽然其主题是恐怖的死亡,但非常受欢迎。

短短三个月内,便在Jue.so(一个创意孵化平台)上众筹到了65000美元。该游戏于2014年9月登陆深圳“世界之窗”主题公园,支付40美元,便可体验死亡。

游戏中每个玩家要接受一系列挑战,努力逃脱死亡。在游戏中“死”掉的玩家会被放入棺材(最后所有玩家都会死),然后用传送带送入熔炉。棺材加热到40摄氏度,在热空气和光的共同作用下,创造出一种“逼真火化体验”。

火化之后,被火化者可看见一个子宫,且能听到心跳声。这个子宫是投影仪在天花板上投射的影像。很快他们会看见一道亮光,要朝着亮光爬行才能到达一个柔软的白色区域,这代表重生。

打造这样一个体验死亡的模拟景点听起来有点儿怪诞,但“假死”这一主意几世纪前就已经有了:莎士比亚、乔纳森·斯威夫特、马克·吐温、托马斯·哈代等众多作家都写过。

小说之外的现实世界中,也有一些人为了不正当理由自导自演“假死”。而“三摩地”的创始人称,希望将“假死”这一用来逃避现实的工具,改变成一种拯救生命、改善心理健康的新尝试。

“三摩地”体验死亡游戏的创意概念可在名为“棺材学院”(CoffinAcademy)的模拟葬礼服务中找到。“棺材学院”由一个韩国人约5年前创立,其目标是帮助人们接近死亡并以负责任的方式死去,并探索死亡的生理和社会属性,从而启发人们在活着的时候更好地享受生命。

在《洛杉矶时报》的一次采访中,其创始人说韩国自杀率居全球之首,该讨论会可帮助降低韩国的自杀率。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一位25年来专注于自杀研究的教授表示,韩国自杀率再创历史新高,而自杀是社会环境的一个反映,韩国的自杀问题亟待解决。

为了解决这一根深蒂固的社会问题,很多韩国公司愿意为每个员工支付25美金邀请“棺材学院”的创始人来举办病态的自救讨论会。比如,三星公司要求其900名员工必须至少参加一场“棺材学院”的讨论会。讨论会时长4小时,期间参与者要写出自己的墓志铭,写一封遗书留给自己深爱的人,并在盖上的棺材中躺10分钟,这只是体验死亡活动的一部分。

逝者已逝,生者必须活下来面对失去亲人的痛苦。写遗书这个环节就是为了帮助参与者对生者的痛苦感同身受,写墓志铭的环节是为了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活着的意义,躺棺材环节是为了强化他们对死亡无极黑暗的认知,并告知他们死并非一种美好的解脱。有人怀疑这样的体验模拟死亡效果会适得其反,有些人也许会从中觉得死比活轻松多了。也有人认为,反作用根本不会产生,对自杀率的降低产不了任何作用。

在中国位于上海普陀区的一家公司正在提供这项体验死亡服务,顾客可以花4000美元的高价来寻求治疗。过程中投影仪会在很多房间的墙上播放视频,参与者从这些房间中走过,神秘恐怖的声音会告诉他们物质占有多么微不足道。然后还有冥想、咨询课、假葬、写墓志铭等环节。这一过程可能会引发高度的焦虑和悲伤…但揭开棺材盖的重生瞬间也许会有不同的心态。

模拟死亡主题公园究竟是不是解决自杀问题的有效途径,科学研究人员对此并无定论。死亡模拟在亚洲的扩散也许会开启一个新的心理健康研究时代:使用模拟环境来治疗悲伤和自杀;但很有可能这个体验死亡就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做法,因为没有量化数据来证明这种疗法的有效程度,或许根本就没有进行过类似的量化测量。

虽然这个可以使你体验一下死亡的感觉,但是依然不能阻止人们对死亡的恐惧。毕竟在游戏时,我们知道那是假的,等到有一天死亡真正来临,又有几个人能做到淡定从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