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会上赛猪、斗茶、看别开生面的供品制作......这是逛大田县屏山庙会特别新鲜的感受。这些精彩的民俗活动始于何年,已无从考证,据这里的老人介绍:赛大猪是为了敬先祖,谁家上供的猪比较大头,就表示谁对祖先更尊敬。
这样的庙会一年中有两次,即正月十四内洋村的祭奠宋末抗元将领苏十万活动,以及农历十月廿三这天美阳村郭姓祖爷的诞辰。此外,大田在屏山之外的地方,看不到这样的奇风异俗。
內洋庙会,纪念抗元将领苏十万
苏十万,讳一侯,字万仁,号留义,宋宣和进士苏钦后裔。宋咸淳十年(1274年),元军迫近南宋京城临安,朝廷危在旦夕,苏一侯闻讯邀集平日好友、乡亲,慷慨陈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况吾祖世食宋禄,正宜精忠报国。”遂尽倾家资以充军饷,募集义兵,设立据点,屯兵积粮。德化等各地群起响应,参加义兵,遂有“一呼十万”之说,故俗称“苏十万”。
苏十万前后与元军相拒七载。元兵持诏招降,苏十万答曰:“吾身为宋将,愿决一雌雄,死而后已,安肯屈事求荣乎!”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因兵穷无援,苏十万在七台山下水府被围,混战阵亡。苏十万死后家族被清剿,其子埋名隐姓,潜徙山坪一带(今属大田)繁衍。
苏氏族人也分头迁移至今宝美,葛坑,春美,大田等地。后来元朝为笼络人心,敕封苏十万为武烈苏王。邑人亦感苏十万忠义节烈,先是水府山下大地村先民将其塑像于大坛宫中,称为 “苏公尊王”,供人瞻仰膜拜,随之在隆泰宏祠、双翰和屏山(今属大田)也立庙塑像祀之。渐渐地,其偶像遍布各地。明清时期,苏十万香火和偶像传到台湾,为台湾同胞所崇奉。
内洋的庙会主要祭奠的便是“苏公尊王”苏十万,场面据说比美阳要热闹。笔者曾亲自探访过美阳的庙会,场面已是万人空巷,是日天空下着冻雨,与内洋仅一街之隔的美阳村进村的路口早早就见被五颜六色的花伞堵塞了,人影和车流到处涌动,鞭炮声此起彼伏......
美阳庙会,热闹非凡郭氏祭祖
因为祭奠的是郭姓祖爷,美阳的庙会安排在郭家的祖祠里举行。祠堂处在村子的正中央,不断升腾的烟雾和绣着“福”、“禄”、“寿”字样的经幡,以及一匹匹巨大的红布帷幔,将这座形制古朴、雕梁画栋的建筑里里外外都严实包裹着。
祠堂按正厅、厢房、下扶厝、院场被分成了七个独立的活动空间,每个小空间都是一个展厅,并且分门别类地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祭品。郭家灵巧的孩子和精细的汉子们,把最里层的十多张供桌,用各色果盘与素食,拼连成了一幅巨大的风俗画。米糕、花生、金桔、大枣……叠成一座座顶细、座宽、锥状的小塔;干饼、糍粑、五彩蜜饯……拼出了“吉祥如意”、“五福齐全”、“财源广进”、“寿比南山”等文字和图案。在这些立体画廊之间,通上电的彩灯穿绕其中,红红绿绿闪烁着美丽和诱人的光芒。大厅的第二层排列着一座座用米粿码好的尖塔;煮熟的鸭子五六只扎成一兜,趴在无数个硕大的洗脸盆上;几个披挂整齐的道人,在桌下不停地颂经起舞。灯火辉煌,烛光摇曳,音乐绕梁,香烟弥漫……荡漾着迷人的景象!
祠堂两边的厢房和扶厝,也摆着与前边相似的供品,只是神龛上祖爷的神像,换成了其他佛道教派的神号。盛满茶叶、水酒和大米的盅钵,在香炉前一字排开。善男信女们在虔诚地烧香、打卦、问平安。茶、酒、米做为供品的习俗由来已久,当地的传统不论是祭祖、敬神,都少不得这三样,尤其茶叶要放在首位。各姓的族谱为此还做了专门的规定和详细的记载,并且代代相承遵守执行。
安置在最后层空阔院子里的,是几十口褪了毛白花花的大肥猪。这些猪都头朝着里屋,背上贴了红纸,嘴里插着燃香,破开的肚皮下垫起了个两尺高的斜架,内脏和下水盛放在架子下边的簸箕里。大的猪一口有500多斤,一般的都不下300斤。一行行、一列列,如同受阅的方阵,在安静地等候着祖爷的光顾。
雨仍在继续下着,但逛庙会的人却丝毫不减。戏班在唱高甲戏,炮仗也经久不息地咆哮着,山村成了一片沸腾的海洋!
究其原因,许多人不辞辛苦大老远地跑到这里来,多半是冲着看完赛猪再买块肉。因为这两个村有个共同的传统,那就是村民为了表示心诚,一般向菩萨许愿或者答谢还愿时,都要预先备上两三年的时间,精心养出一口大肥猪杀了抬来上供的。而每年按抽签排好了名次轮流做头的十多户人家,也要供大猪彰显自己的诚意,这就是庙会上赛大猪的由来!
大猪既然是准备给祖先和菩萨用的,除了喂养要特别细心不能出现病痛外,饲料肯定是好菜好饭,没有添加剂和药物。这肉因此营养、好吃、绿色,条肉肥而不腻,瘦肉嚼头强,还带天然的回甘和浓香,祭祀后几十口上万斤的猪肉,不消半个时辰就被抢购一空,猪脚和排骨如果事先没有预定是买不到的。虽然这时节的价格比平时贵了近半,但没有人在乎。
庙会与茶,牵扯不断的历史渊源
在庙会举行的同时,沿途的几十家商户和茶农,也都在自家的茶舍里敞开了门户,大家用一杯杯热情洋溢的香茶,招呼着四方的宾朋。不仅如此,在新近几年的庙会上,聪慧的人还别出心裁地将绿茶与糯米粉掺在一起,打成了茶乡名点“绿茶糕”,颇受欢迎。
说到庙会与茶的历史,屏山可以追溯到八百多年前的南宋时期。时隆兴二年(1164年),在与美阳和内洋只咫尺之遥的大仙峰岩寺“崇圣岩”里,僧人们开始在寺院的周围种茶,大仙峰岩茶独特的风味被时人推崇备至;清朝雍正年间,大仙峰所产的茶成为供品,其清香、怡情、悦性,被喻为“茶中之王”。
屏山是“中国高山茶之乡”、“全国绿色食品基地”,解放前属德化管,1950年划归大田后长期受晋江专署的管辖。它的方言为闽南话,它流行的地方戏还是高甲戏,包括这种独特的庙会,都烙上深深的闽南印记。在“铁观音”之乡、中国茶都安溪,庙会上也赛大猪,情形据说跟屏山基本一样。
而美阳村茶场在1992年生产的“雪山毛尖”绿茶,因为外形白毫披叶,叶底嫩黄鲜亮,汤色碧绿明澈,香气浓郁醇和,被评为福建省优质名茶,并出口创汇。茶乡庙会赛大猪也斗茶,自然就不为鲜见的习俗了。
这里山高林密,道路崎岖,到处都是悬崖峭壁,自然环境极度险恶。汽车贴着陡峭的盘山公路一路颠簸打转,绕了半天都走不出隘口。可想而知,当年红军进发屏山的征途是何等的艰难。
途经的半岭要塞,地势险要,旧时修有碉堡、哨台、护墙,进可攻,退可守,由当地的民军把守,防范土匪入侵屏山,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据说红军的先头部队开进此地时,已经过午饥渴难耐,戍守的官兵大门洞开夹道相迎,并生火做饭,按当地最盛情的待客方式,给每个战士倒甜茶、煮米粉。大部队上来后,朱军长视察了要塞感慨万千,若不是屏山军民的支持,过此岭比登天还难!他嘱咐要塞的官兵们,继续守护好自己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