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政府最近过得比较纠结,他们打算把用了一百多年的国旗给换了,这面现行的国旗由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批准通过,国旗上带有浓重的英伦风让新西兰深感丧失特色。隔壁家的澳大利亚终于可以长舒一口气了,和新西兰国旗撞脸撞了这么多年,终于混出头了!要说这事儿跟你有啥关系?我第一个想到的是,极有希望减少一个你无比眼熟但就是分不清谁是谁的国旗。别说澳大利也和新西兰这对邻居了,欧洲那一大波几种相近颜色换个排列组合又是一个国家的三色旗,互相之间效果堪比山寨。
三色旗风靡全球的秘密
撞脸的发生不是偶然,一些相似的符号往往是一群人共同的记忆,包括不那么令人愉快的殖民历史。纵观几大洲,国旗撞脸绝对不是个别情况,跨着大洲海洋串国旗也是经常发生的。作为撞脸重灾区的欧洲大陆,有三个国家在促成这一盛况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分别是法国、丹麦和英国。
有人统计过,无论是非洲、欧洲还是亚洲国家,出现频率最高的就是三色旗的设计,而最早的三色旗来源于法兰西王国。在法国大革命时期,获得胜利的法国资产阶级把蓝白红三色旗定为国旗,分别代表自由、平等和博爱,此后法国国旗就在这个基础上仅作微调了。
这一理论甚至在多年后影响到遥远的中国大陆,孙中山在设计“青天白日红满地”的中华民国旗帜时就沿用了类似的色彩元素。到了拿破仑时期,法国版图大范围扩张,荷兰、西班牙、瑞士、德国、白俄罗斯、整个亚平宁半岛等都有法国人的身影,殖民带来的重要影响之一就是三色旗也风靡欧洲的众多国家。作为政治符号之一的国旗被同化,沿用至今。
最早凭借自身实力将国旗设计风格推向世界的并非法国,而是丹麦。这个以童话着称的王国从公元9世纪起可凶残了,安徒生先生还远远没有出生,他们却以梦幻般的速度席卷邻国,一度渡海侵袭各国,在11世纪征服了整个英格兰和挪威,在欧洲简直是海上霸王一般的存在。
有人考证,丹麦帝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国旗的国家,1219年在丹麦与爱沙尼亚的战斗中十字旗鼓舞并见证了胜利,便成为了丹麦的国旗。十字架风格不意外地影响了另外一批曾是丹麦殖民地的国家,包括挪威、瑞典以及接下来要讲到,步丹麦和法国后尘的国家——英国。
准确来说,现在的英国国旗和丹麦国旗并不完全相似,倒像是变异品种。原本它的样式为白底红十字,代表英格兰,后来加入了苏格兰和北爱尔兰之后变成了现在的“米”字形态。作为新一代的着名帝国,从19世纪开始英国将自己的版图扩张到美、亚、非甚至南极洲,组成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殖民地。
至今还有五十多个国家组成英联邦,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上受到英国影响,其中许多国旗上有“米”字烙印,包括澳大利亚和最近闹得正欢的新西兰。
“撞色”是咋回事?
纵观全世界五花八门的国旗,抽象成为几种颜色无非是红、白、蓝、绿、黄、黑。有人对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国旗颜色进行过简单粗暴的统计,红色在三个大洲国旗中的比例中一致占据了最主要地位。这种象征着斗争和革命的颜色出现频率如此之高,从国旗的起源上可以略见端倪。
用一面旗帜象征一个国家或政体在很久以前是一种新鲜的想法,没人想过会需要一面国旗。本来大家过得好好的,也不太需要一面旗帜来证明自己,但是隔壁那家不安生,老是想过来捣乱。这可不行,在战场上用以区分敌我的军旗就出现了。军权演变成政权,君主集中制使得一个军队的标志演化成为国家的标志。
这些“旗帜”多半用在战争中宣示主权或者表明阵营,因此很多人认为现代国旗起源于军旗。在战争中,象征着牺牲和生命的色彩是红色,红色在国旗中出现频率之高也是自然而然的了。
红色是工人阶级永远的爱,法国大革命之后,工人阶级也想把自己的红旗飘扬在法国土地上,若非在资产阶级的演讲中落败,蔓延开来可能欧洲大地就要变成一片红了。
其他的颜色多多少少和这个国家的地理、民族、宗教等因素相关。欧洲有一半的临海国家青睐蓝色,将其作为国旗的底色;非洲国家常年干旱,对绿色的喜爱在国旗上体现得很明显,同样偏爱绿色的还有穆斯林国家;在巴西,黄色是皇室的代表。地理位置相近、历史遗留问题也容易造成国家之间的国旗比较相似,伊斯兰国家的国旗则无比热爱月亮和星星的宗教元素。
这也难怪他们的国旗会被撞色,在同一个欧洲社会,同一个文化背景、历史宗教的影响下怎能不出现这样撞色又撞旗的情景。不过这也为难了国家的领导人,这样冒着跟别人撞旗的危险也不好,但是要改国旗,也真是一个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