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人”群体被称为部落,是因为这种表演艺术的从业者数百年来已发展出许多独特的习俗和仪式。每当“蛇人”家族中有男孩出生,人们便在他身上滴几滴有毒的蛇液。“蛇人”们相信这会帮助他生来便具备辨别蛇性的能力,并增强婴儿的免疫功能。小编带你探寻东南亚的“蛇人”部落。
揭秘东南亚的“蛇人”部落 不会捕蛇没资格结婚
蛇类在南亚文化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那里的人们不仅崇拜蛇,而且还把蛇视为“神”的化身,而眼镜蛇尤受崇敬。“舞蛇”在南亚已经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时至今日来到巴基斯坦南部信德省观光的游客,每天仍然可以看到浑身缠满了蛇的流浪艺人,他们身上的蛇能伴随着笛子发出的乐声翩翩起舞,为主人带来收入。这些艺人就是南亚次大陆上一个古老而奇特的群体:“蛇人”。
历史上的“蛇人”不断迁徙,当印度和巴基斯坦还没有分开的时候,从现在印度的加尔各答一直到巴基斯坦的白沙瓦都可以见到“蛇人”的足迹。
从上个世纪70年代起,巴基斯坦政府在信德省南部专门划出一块保留地供“蛇人”部落居住,让这个传承了上千年的艺术形式得以延续。
捕蛇是“蛇人”的看家本领,“蛇人”部落的男孩子长大成人的标志,便是独自进山捕捉到一条蛇。在“蛇人”眼中,不会捕蛇的小伙子没有结婚的资格,他们不但无法得到姑娘的芳心,永远不能成家立业,而且还会被当做是辱没门楣的“败家子”。每当春暖花开的季节,“蛇人”便四处觅蛇。为了表示尊重,在捕捉之前他们要和蛇用“说话”的方式进行交流,并且保证它们会得到照顾和保护,一年之后会被放生。
揭秘东南亚的“蛇人”部落 不会捕蛇没资格结婚
“蛇人”携带着一种类似中国笛子的独特乐器,先是用它吹出悠扬的乐曲,让蛇变得安静,再用特制的金属圈套住蛇的脖子,引诱它将嘴张大,然后以极快的速度将藏在蛇牙后面的毒囊取出。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短篇小说名着《聊斋志异》里面卷一十七篇,就是《蛇人》。全文颇长,详细的描写了一个耍蛇人与他的一条灵蛇的故事。灵蛇也名二青,和耍蛇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蛇人将它放归山林之后,二青茁壮成长,以至于成为山中旅途一害。耍蛇人一次遇见后,语重心长的劝诫它,二青于是再没有出来迫害行人。本文寓意是动物尚且循循接受劝化,但是有的人却怙恶不悛,与动物相比,实在惭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