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说人类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然而在历史上也有一些难题是多少科学家哲学家苦思冥想也无法得出结果的,各个悖论就是其中的一员。对于这种同一个命题中却隐含着两个都可以自圆其说的结论的难题,古往今来的智者们也是伤透了脑筋,其中最为经典的就是这三大悖论——忒修斯之船、上帝悖论、拉普拉斯妖,你曾听说过吗?
有这样一艘常年航行在海上的船,它被命名为忒修斯。在长久的航行中,它已经经不起更多风浪的锻打,它需要维修、需要更换零件,不然将会危及到水手的生命。在一次又一次的航行中,这艘船身上所有的零件都被更换了,那么这艘船是原先的船还是一艘完全不同的船呢?
这就是忒修斯之船,又称忒修斯悖论。在公元一世纪,由普鲁塔克提出。从古至今,有无数的哲学家对此进行过讨论,甚至还做出了延伸:如果这艘船换下来的零件没有被丢弃,我们用换下来的零件造了一艘一模一样的船,那么哪艘船才是忒修斯之船呢?
关于这个问题,哲学家们一直众说纷纭,从概念上来说,所谓的忒修斯之船指代的只是水手们所乘坐的那条船,和零件的更换无关,但从实际上来讲,用替换下来的零件组成的船似乎才是真正的忒修斯之船。
而当这个悖论延伸到人类身上,则更让人细思极恐。学过生物学的我们都知道,人体的细胞是不断更新换代的,大约每六到七年,全身的细胞就会全部更换一次。那么现在的你,还是七年前的你吗?
当被问到这个问题时,绝大多数人的反应都是一致的,我当然是七年前的我。有人认为,人最主要的是意识和记忆,它们组成了一个人,身体细胞的更换并非是意识和记忆的更换,人还是原来的那个人。
而有人对这个看法又提出了一个问题,三岁之前的记忆你已经不记得了,那么现在的你和三岁的你是同一个人吗?对此,你又怎么看呢?
上帝是无所不能的造物主,在很久以前,有无数人坚定地对此深信不疑。然而,一位智者的一个问题,却让当时的所有人陷入了沉思。上帝能创造出一块他也搬不动的石头吗?
如果回答是能,那么这块石头上帝搬不动,上帝就不是全能的;如果回答不能,那上帝无法创造这块石头,上帝依然不是全能的。由此可以得出,上帝并非全能。这就是著名的“上帝悖论”。
关于所谓的“上帝悖论”,有神论者和无神论者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有神论者认为这个问题本身就是矛盾的,是毫无意义的,就如同所谓的“正方形的圆”。
无神论者则坚定认为这就是最典型的反证法,假设上帝为全能,再推导出相反的结论,从而证明上帝并非全能。更有人以“正方形的圆”进行回击,边长为零的正方形和半径为零的圆不就是同一种东西吗?
而关于“上帝悖论”随后更有了无数的争执。有人说上帝是无能的,他可以创造出一块他搬不动的石头,然后分身出一个可以举动这块石头的上帝。随即便有人抨击,上帝不是唯一的,分身出了一个上帝,上帝还是唯一的吗?
更有人说,上帝可以创造出一块他搬不动的石头,然后再创造出一个可以搬动石头的机器。但与之对应的反驳则是,上帝需要借助外物才能搬动石头,那么上帝还是万能的吗?
在这样的争执下,上帝悖论变成了一个无解的难题。
什么是拉普拉斯妖?它并非是真实存在过的某种神奇生物,而是来源于一位科学家的假想,从某种角度来说,我们可以把它视为一种理论。
1814年,法国著名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拉普拉斯根据牛顿定律做出了这样的一个假设的理论:如果有这样一个智者,他可以知道某一个时间上所有原子的位置和动量,同时他有着足够的能力对其解析,那么他就可以知晓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整个宇宙所有的事情都可以被推测出来。这位拉普拉斯假想出来的“智者”后来便被命名为“拉普拉斯妖”。
这一理论在18、19世纪席卷了科学界,无数科学家都是拉普拉斯信条,也就是决定论的坚定支持者。在经典力学的体系下,所有的一切都被客观规律和因果所连接,整个宇宙的一切变化都是注定的,只要你能收集到足够的数据,并且有能力进行分析,你就能推测出一切。过去决定现在,现在决定未来,也就是说,所有人的命运在你诞生的那一刻就已经被确定。然而,在20世纪初,拉普拉斯妖却遭到了刚刚问世的量子力学和随后的“蝴蝶效应”的否定。
提起量子力学,我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那只大名鼎鼎的“物理学四大神兽之一”——“薛定谔的猫”。
“薛定谔的猫”并非真的指代一只猫,而是一个思想实验:将一只猫关在装有少量镭和氰化物的盒子里,镭的衰变并非确定的而是有几率的。如果镭衰变,装有氰化物的瓶子就会破碎,猫就会死亡;相反,如果镭没有衰变,瓶子没有被打碎,猫就存活。在盒子没有打开前,镭的衰变是是与否两种状态的叠加,那么,猫的死亡与存活也是同时存在的。
看到这里,你会有什么感觉?没错,不确定。当盒子没有打开时,猫的死活是不确定的,当我们打开盒子,猫的状态才会向其中一个方向坍塌。这也就是量子力学的核心之一——不确定性。
1927年,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提出了不确定性原理,指出了最重要的一点,我们不可能同时精确地测定出一个基本粒子的具体位置和速度,如果知道其中一项,那么另一项就是模糊的、是不确定的。而这种不确定性,也是世界不可回避的本质之一。
到这里为止,拉普拉斯妖遭到了“薛定谔的猫”的重大打击,而不久之后,一只南美洲的蝴蝶也扇动了它的翅膀。
1963年,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提出了所谓的“蝴蝶效应”,并称之为“混沌学”。一个微小的动作却能引起整个世界的巨大变化。这对认为一切都是注定的、可预测的决定论又是一次挑战。
那么,在你的眼里,所谓注定的命运又是否存在呢?是天命难违还是人定胜天?
在时代的发展中,诸如此类的悖论数不胜数。有很多人会对此不解,为什么科学家哲学家要讨论研究悖论,尤其是像“上帝悖论”这种看上去就没有什么用,甚至近乎于抬杠的话题。但实则并非如此。
研究悖论有什么用?看似矛盾和无稽的问题,却是带来全新观念的一把钥匙。正是靠着这把钥匙,古往今来无数智者伟人打开了科学的大门,让思想在探讨之中不断碰撞,在错误中前行,一步一步将科学发展至今日。
人类的身体没有猛兽强壮,但人类的思维却比猛兽凶猛。直到今天,我们也在孜孜不倦地探索,而这份精神,也是人类能够成为地球主宰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