哆啦A梦,由于其憨态可掬的形象,被人们亲切的称呼为蓝胖子。
但其实,他还曾经被译为机器猫,或小叮当。而不久之前,网友还曾因“小叮当”的名字,展开了一场激烈讨论。很多人表示,自己记忆中小叮当的当,是写做“口当”,但是现在,却根本打不出这个字来。当时的讨论者,横跨了80后到00后,范围可以说相当之广。也此可见,哆啦A梦是真的粉丝量庞大,堪称数个时代的共同记忆。
而关于究竟是“小叮当”还是“小叮口当”,一时间存在许多说法。有一些人,认为是遇到了“曼德拉效应”,甚至还有人,觉得世界已经被重启,大家的记忆遭到了篡改。但事实上,这件事最为可信的说法只有两种。
一种是说,“口当”确实存在过,但由于应用范围不大,与别的字意义相同,最后就被合拼到别的字里,由别的字作为替代应用。但当年的普及并不算快,加上印刷排版方式的不同,各地区翻译版本的不同,甚至是盗版印刷的存在,“小叮口当”的写法还是流传了下来。
而另一种说法,是有越来越多的网友寻找证据,证明了“口当”字从来就不曾存在。据说,在1965年简化汉字的时候,繁体字“噹”,被简化成了“当”字,并且后面出版的新华字典里,也一直都是“当”,并没有收入“口当”。
但是有很大一部分人,因为之前的认知,觉得“叮”字带口字旁,那简化后的噹字理应也带口字旁,于是习惯成自然,“口当”就一直流传下来了。而进入新世纪后,由于各行各业普遍使用电脑打字、排版等,再加上简化汉字的规范化使用,“口当”这个字由于不是规范字体,所以就从我们的视线里彻底消失了。
然而,除了离奇的“口当”字事件,哆啦A梦的名字,还有许多神奇的故事,不是铁粉根本不知道。接下来,我们就聊一聊,哆啦A梦名字的含义!
多啦A梦的名字,其实是直接根据原作的日文原名“ドラえもん”音译而来。而关于名字的意思,却一直存在不同的争议。
较为主流的,则一直存在3种说法。
第一种,就是香港媒体在报道中,曾提及“哆啦A梦”的日文意思,是“红豆包的守护者”。因为他的名字,翻译过来是铜锣卫门,再加上其对铜锣烧的偏执喜爱,这个翻译,也算是有理有据。
但此外还有另一说法,认为“ドラ”并非来自铜锣烧,而较可能来自于“野猫”(どら猫)一词。因为,藤子·F·不二雄本人,曾提到当初他发想哆啦A梦的造型之时,其灵感乃是来自于他所看到的一只系著铃铛的野猫。
据说,哆啦A梦的创造要追溯到1969年的某个截稿日。作者藤子·F·不二雄的家里突然闯进了一只小猫,虽然很快就要截稿了,但作者的“猫奴”血脉觉醒,还是和小猫玩了起来,还替小猫挠虱子,而这一挠就是几个小时。等作者发现时间不够用的时候,已经来不及完成稿子。这时作者像热锅上的蚂蚁走来走去,突然踢到了女儿的不倒翁玩具,于是作者灵光一现,把猫的形象和不倒翁结合起来,就创造了哆啦A梦。
而某某“卫门”,则是日本江户时代常见的人名,藤子·F·不二雄许多作品主角,都惯以某某“卫门”来命名,例如《21卫门》即是一例。
而另外说法,Doraemon这个名字,由Dora和emon两个部分组成,其中Dora意为“神赐的礼物”,而emon是日文“卫门”的读音,Doraemon也就是相当于守护天使的含义。从漫画内容来看,这个意义,确实也很贴合哆啦A梦的猫设。
其实,早在1990年代或之前的港台盗版时期,哆啦A梦的漫画,有许多不同的名称。光台湾就有机器猫小叮当、超能猫小叮当、神奇小叮当等。另外,其他各地尚有小叮当、机器猫和叮当译称。
而藤子·F·不二雄病逝之后,朝日电视台继承《哆啦A梦》的著作权,并依其遗愿“希望亚洲地区统一改以日本音译,使每个不同地方的读者,只要一听就知道在讲同一个人物”;于是促使台湾大然文化,在1997年以《哆啦A梦》为中文名称,发行小学馆授权的《哆啦A梦》台湾中文版。其后,香港的青文、文化传信、中国大陆的吉林美术出版社等漫画丛书发行代理商也陆续跟进。电视动画播放单位华视、TVB和央视大部份于2000年代初开始亦更改了译名。至2005年,阿福、技安最后也相继改名。
至此,哆啦A梦成了蓝胖子唯一的正式名。而其形象,也早就成为了无数人的童年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