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蕴……什么是底蕴,底蕴在字面上可以解释为:“内心蕴藏;底细;事情的内涵。出自《宋史·范祖禹传》。”在很多场合我们都能听见“底蕴”两字,同样的在传承的过程中我们也不免要提起“底蕴”,而在传承学之中底蕴却又有了更加深刻的内涵,或者说更加“广阔的意思范围”。
底蕴二字的解释为“底:家底、底子、底层……蕴:蕴育、蕴蓄、蕴藏、、蕴含、蕴涵”…………“底蕴”合起来为:家底之中蕴蓄、蕴藏、蕴含、蕴涵的东西或财富。(所谓财富:这里也指物质财富与非物质财富);表面家业背后所蕴藏或蕴含的财富;那些表面之下的无形财富;也指那些都有渊源以及演化,是长期积累下来的,独特的地域性的事物。
因为“底蕴”概括的意义范围很大,其又能够概括其他更大面,如:文明底蕴、国家底蕴、文化底蕴、宗教底蕴、民族底蕴、企业底蕴、团队底蕴、家族底蕴等等,这里将只提及家庭家族底蕴,同时解释这些被称为“底蕴”事物的一部分意义。
中国解放前的景象
70年后的现代景象
首先我们来大概了解一下“底蕴”到底是什么东西,也就是说比较具体一点来描述这个事物。我们前面说到:“只要自己能够将事业做大做强,将自己的事业做成上亿,甚至数十亿、数百亿的大事业就能够经受得住继承人败坏。”大的事物往往寿命漫长,就好比大象与老鼠的寿命差距巨大一样。
“大”代表“底子”厚,代表其遭受一两次伤害不足以致命,代表了后发制人的能力。可是我们还是必须认识到,即使“大”“底子厚”可如果没有某种“活力”,那么这个巨大事物就是腐朽的,最终还是将被摧毁。(满清王朝就是如此情况)这种“活力”在“底蕴”中可以用“蕴”来表达,接近于蕴育的意思,不过底蕴概括的范围太大这里也只能模糊的归纳其意义。
底蕴深厚的家族倒下了迟早还会再爬起来,底蕴浅薄的暴发户倒下了就彻底完蛋,这也是西方人所公认的:贵族与暴发户的内在差别。
概括的说来家族底蕴:“底”代表了家底,“蕴”代表了谋求变革的活力和动力。家庭家族底蕴深厚,如此能够对抗富不过三代的魔咒,也能让家族源远流长。
穿金戴银暴发户
价值连城的古董藏品即是大家族底蕴
在说家族底蕴之前,我们开始拿国家底蕴、民族底蕴等众人熟知的历史实例抛砖引玉,然后再由浅入深地讲述家庭家族底蕴;说到国家底蕴这个命题,最明显的故事就是二战时候的日美两国,太平洋战争向人类展示了航空母舰这种新型海洋霸主的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了美国建国200年积累的国家底蕴。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海军的航空母舰舰载飞机和微型潜艇突然袭击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以及美国陆军和海军在欧胡岛上的飞机场的事件。太平洋战争由此爆发。
偷袭珍珠港事件中仓促应战的美军损失惨重,8艘战列舰中,4艘被击沉,一艘搁浅,其余都受重创;6艘巡洋舰和3艘驱逐舰被击伤,188架飞机被击毁,数千官兵伤亡。日本只损失了29架飞机和55名飞行员以及几艘袖珍潜艇。
它的结果远远超过了它的计划者最远的设想,在整个战争史上,这样的成果也是很罕见的。在此后的六个月中,美国海军在太平洋战场上无足轻重。没有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威胁,日本对其它列强在东南亚的力量可以彻底忽略,此后它占领了整个东南亚、太平洋西南部,它的势力一直扩张到印度洋。
珍珠港事件
没有钻研过海军军史的普通人也许会对珍珠港事件中损失的军舰数量没有明确概念,也许“8艘战列舰中,4艘被击沉,一艘搁浅,其余都受重创”对于普通人来说也只是一个数据,并没有其他的意义。那么我们来对比一下二战时英国海军的战列舰数量,如此就会明白珍珠港的损失对于当时的美国而言是多么巨大; 1940年二战之前英国有战列舰共计13艘……而美军珍珠港事件直接损失了8艘,损失之大显而易见。
在偷袭珍珠港事件前战列舰一直是海上霸主,是如同现代原子弹一样的战略武器,而二战前美国还不是世界最强大的国家,最强的国家仍然日薄西山的英国,是那个称霸全球百年的日不落帝国。
二战前即使英国的战列舰也只有13艘,那么偷袭珍珠港事件中战列舰的损失,对于美国军事实力的打击可想而知。
可是在1942年6月4日,短短6个月的时间后中途岛战役爆发,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场重要战役,也是美国海军以少胜多的一个著名战例。美国海军不仅在此战役中成功地击退了日本海军对中途岛环礁的攻击,还得到了太平洋战区的主动权,因此成为二战太平洋战区的转折点。
国家底蕴就在二战战争的时候显现出来,美国人被打趴了还能重整旗鼓,而日本人被打趴了后就再也没有翻盘的机会。战争中期和战争后期美国航空兵空军日益强大,昔日日本先进的零式战斗机在美国新型F6F地狱猫战斗机面前被完败,从此一点点失去了太平洋的制空权。
二战时美国恐怖的工业制造能力既底蕴
还有很多国家底蕴的例子,最突出的恐怕就要属联邦德国;这个发动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作为主战国的德国输了,而后爆发的经济危机让其国非常惨重,当时的国际政治环境却给德国重新崛起的机会。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还是主要战争发起国,二战结束之后德国被从柏林一分为二,分裂成了东德与西德,即: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民主德国或东德)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联邦德国或西德)。
1961年东德政府甚至建造柏林墙分化德国,从而阻隔东西柏林之间市民的往来。而1989年象征分裂的柏林墙被拆除,两德重归统一。1993年11月1日,《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正式生效,创立欧洲联盟及包含外交、内政和欧洲共同体的欧盟三支柱。德国成为欧盟主要成员国之一。
今日的德国是欧盟的管家
1994年3月30日,奥地利、瑞典、芬兰和挪威的入盟协商完成。各国举行公民投票,除了挪威以外,其他各国均通过加入欧盟的提案。然而,挪威与冰岛、列支敦士登等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成员国在1994年1月1日加入欧洲经济区。瑞士曾计划加入欧洲经济区,但遭到公民投票否决。隔年,申根公约正式生效,到1996年年底已扩展到近乎全欧盟会员国。
1994年1月1日,欧洲经济暨货币联盟进入第二阶段,成立欧洲货币管理局,1998年一月欧洲中央银行成立,1999年欧元开始运作,2002年1月1日,硬币与纸币开始流通,完全代替旧有货币。
随着欧盟的成立,欧元的流通,一个类似欧洲联邦共和国的组织开始逐渐崛起,而2010年希腊债务危机的爆发,经济强势的德国开始在欧盟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德国崛起了吗?毫无疑问的德国再次崛起成为了有影响力的地区国家,同时其在国际上的地位也与日俱增。那么这个两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到底为什么会重新崛起呢?为什么德国这个的两次世界的大战的主战国,也是战败国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爬起来呢?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们能不能吸取德国一次次崛起的内在因素,让我们的家族也像是这个国家一样一次次浴火重生呢?
先进的德国汽车工厂
也许很多历史学家和专家会告诉你:德国的再次复苏有很多原因。有战后世界两极的分化,有通货膨胀稀释掉的赔款,又有英美欧洲大陆平衡策略的考虑等等。可是我们还要看见:德国也好、日本也好、甚至中国也好,这些国家基本上给点阳光就灿烂,有适合环境就疯长;上帝不投色子,这种现象这绝不是偶然的。
德国的重新崛起不是偶然,日本的重新崛起不是偶然,甚至至今中国的慢慢崛起也绝不是偶然!二战结束后中国又爆发了国共内战,整整半个世纪的战争几乎将华夏土地上仅有的一点工业影子都摧毁殆尽。1949共和国建国距离至今不过70几年,改革开放不过才近40年,而共和国脚下的这片土地却已经养育中国老百姓5000多年。经过了将近5000年的开发与挖掘,这片土地仍然能够提供共和国建设的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同时更能够养活将近14亿庞大的人口。
开发了五千的中华之地,现在还在养活14亿中国人
什么是底蕴?这就是底蕴!曾经“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话语还声声在耳,用老话说那就是:曾经的老祖宗们到底给我们打下了一片怎么膏腴的土地。
我们除去细节,用宏大的战略性眼光来看的话,我们会发现这些国家之中隐藏着一股未知的力量。这种力量和宗教、教育、政治、文化、民族性格等国民特性息息相关,这种力量能够让一个国家熬过最艰难时的失败与痛苦,而重新崛起列入世界强国之林。这种力量是隐藏的,是看不见的,是在一个国家与民族最根本最基础的之下的,这里我们很荣幸的能够用一个词来形容这股莫名的力量:国家底蕴、民族底蕴。
对于一个底蕴深厚的国家与民族来说,失败总是暂时的,崛起是理所当然的。
解放前的我们
现代的我们
而当我们将底蕴这个笼统的概念指向一个家庭、一个家族之后,我们可以大胆地说:对于一个底蕴深厚的家族来说,落魄总是暂时的,繁荣是理所当然的。
运气只会掌握在能够把握运气的人手里,机遇也总会站在能够把握机遇的人身边。上帝不投色子,而成功与繁荣也不是无缘无故的。相信命运的人却也知道必须去创造命运、去选择命运。一个富裕的家庭闯不过“富不过三代”这个魔咒,其中必然有定然与偶然的因素,而底蕴将是一个没落家族再次繁荣的定然因素。
国家是一个集体,家族也是一个集体,两者只不过是大小有区别,可两者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底蕴既存在于国家民族之中,底蕴也存在于家族家庭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