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很多人反省中国的大学为什么办不好,是没有理解大学本来的含义。大学从一开始出现就是一个学生和教师的自治组织。
今天我们所说的教授治校、师生治校,都是大学的题中应有之义,只不过我们中国的大学不是从自己的文化中长出来的,是直接从西方移植过来的。
因此,我们往往是舍本而逐末,忘掉了大学特有的学术体制的本来的含义。
我们知道最早的几个大学中,最古老的一个是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另一个就是法国的巴黎大学,这两个大学略有区别。
博洛尼亚大学本质是一个学生大学,也就是说学校的最高领导都是由学生组成的,换言之当时博洛尼亚大学的老师要进入这个大学里当教授,必须要向校长(也就是学生)宣誓,遵守学校里面的宪章。
相反,巴黎大学更多是一个教师大学。
无论是博洛尼亚大学还是巴黎大学,他们都拿到了教皇或者国王的特许证,就跟建设一个城市一样的。
所以大学有时候就是城市的另外一个样貌,因为欧洲的很多大学,是没有自己独立的校园的,它整个城市就只有这一所大学。
我们中国的大学,它是在既有的城市格局下划出一块地,造一个围墙,所以我们就很难理解怎么像德国有些大学,一个城市就只有一个大学。而这个大学里面的教学场所、学生宿舍、图书馆、实验室分布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早期的大学,要向城市当局讨价还价,享受物质上的一些优惠,比方说住房、伙食,同时它也会向城市当局或者教皇申请享受教师待遇。
教师和学生都希望自己享受教师的权利。
比方说,你和普通市民发生了纠纷,因为你享受教师待遇,所以就可能要到教会法庭去受审,那样就很可能对你有所照顾,这也是早期大学所要求的。
最早的大学里面一般都有三大学院,医学院、法学院和神学院。这三大学院是当时基督教欧洲人们所认为的三个最重要的高级人才的培养场所。
所有的人都可能生病,所以医生是一个高贵的职业;所有的人都会遇到社会纠纷,就难免诉诸法庭,所以律师法官是一个高贵的行业;所有的灵魂都需要拯救,都要考虑死后的问题,因此神职人员又是一个非常高贵的职业。
所以这三大学院,其实是当时为了满足基督教世界迫切的社会需求所设立的。
但是欧洲的大学之所以是人类文明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制度创新,就在于它并没有把大学只变成这三类人才的培训场所。
换句话说,它并不是处于一个过分使用的立场,尽快培养教师、医生和法官,而是要把这三种类型高级人才的培养奠定在一个恰如其分的文化基础上。
就是说首先大学入学者不能够直接进入这三大专业学院学习,他必须进入一个基础学院。
这个基础学院也叫做艺学院,学的主要是来自希腊和罗马的古典艺术。特别是一开始,基本上就是学所谓的自由七艺——由文科三艺和数学四艺构成。
文科三艺就是文法、逻辑、修辞。数学四艺就是算术、几何、音乐、天文。
既然你的目的是为了培养社会急需的教师、法官和医生,为什么不直接对现有的这些教师、医生和法官来进行高强度的培训回炉,尽快生成这些高级人才,而非要从艺学院开始呢?
我想这就是大学的一个非常高明的制度架设,它认为,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高端人才,你必须要拥有一些基本的人性培养的一些过程,它的目标就是要先培养人。
我们知道,大学的出现本来就是希腊学术复兴和大翻译运动这个大背景下诞生的。
因此,那个时期人们认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有学问的人,必须要先经过希腊学术的训练,所以艺学院成了大学里面的基础学院,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它就是本科学院。
本科这个词其实是由北京大学的老校长蔡元培先生最早提出来的,他所说的本科的意思是什么呢?并不是高级低级意义上的“本科”,而是“基本之科”的含义。
在蔡元培先生看来,文科理科就是基本之科,蔡校长这个想法其实跟世界上,特别是欧洲的大学传统是一脉相承的。所谓的艺学院其实就是本科学院,也就是基本学科的训练。
按照欧洲大学的一个制度设计,你在艺学院毕业之后才能够进入法学院、医学院和商学院,接着攻读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
医学院、法学院、神学院这种高等专科学院,它是不能直接培养学士学位的,这一点我们从现在美国的很多名校也能看出来。
美国哈佛大学,它的商学院、法学院、教育学院、管理学院都是没有本科生的,不允许本科生,医学院也如此。
所有到哈佛读本科的同学,都是进入哈佛大学的哈佛学院,就相当于中世纪的艺学院。这些人出来以后再慢慢进入我们今天认为炙手可热的热门学院,商学院、管理学院、法学院和医学院等。
中国则完全不一样,我们中国就出现了很多所谓的医学本科生、法学本科生、工商管理本科生,这个完全不符合古典欧洲的大学精神,也不符合我们中国早期大学的精神。
这显然是受52年院系调整以后,苏联教育体制的影响,把大学生一步到位,当作人才来培养,而不是首先培养人,再培养他的专业方向。
大学的这样一种基本架构,其实已经奠定了一个非常良好的基础,正是大学这样一个中世纪特有的教育制度,完成了希腊学术向基督教世界的一个全方位的进入,我想这是大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