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厦金海域坐上厦门和平码头至浯屿岛的海上交通航班,不足一小时一座带状式的海岛,岛上沿岸鳞次栉比、十分耀眼的一座座小别墅、小洋房已直奔眼底。退去潮水的海湾搁浅着几艘远洋的捕捞渔船。
船在靠岸。忽闻船尾传来“突突突”的机鸣交响声,向下张望,几艘黑不溜秋的小机船顶着轮船边沿往岸上靠。我正纳闷,这轮船靠岸还得用小船助力?船还未完全靠岸停稳,已有多名全副武装的海钓爱好者跳上了小船,很快坐了两三人的小船又向海上驶去。
这平板式的小船,四周捆绑着一圈防撞轮胎,再加上船板经海水浸泡,风吹日晒雨淋,就越显得黑了。这就是小岛上非常便捷的水上交通工具“海上的士”,又是一道很独特的风景线。浯屿岛周边多无人居住的小岛,海域又是天然的垂钓胜地,海钓者、旅行探险者多利用“海上的士”到周边海域小岛垂钓或是去探险旅行。
浯屿岛不大,呈带状由北向南延伸,隶属漳州市龙海市的港尾镇。北距厦门6海里,东北距金门8.5海里,岛上面积不足一平方公里,却居住着上万的人口。就这样的一座小岛,还有一大半地盘是军事用地,拥挤的居民楼宇一幢挨着一幢沿海岸线延伸。住宅虽然拥挤,但行走在这一幢幢崭新的别墅洋楼间,却有一种宁静而又悠闲的感觉。因是海岛,岛上没有汽车,为数不多的电瓶车和摩托车是岛上的主要交通工具。浯屿岛以远洋捕捞业为主,强壮的男劳力基本上远洋出海捕捞作业,在这秋冬季正是出海捕捞的旺季,岛上居民就越显得寥寥无几。即使在周末,多了一些游客,岛上还是显得异常安详与宁静。
“中国第一渔村”、“小香港”、“漳州最富裕村”赞誉之词集于一身的浯屿岛,每个字眼都彰显着浯屿岛的繁华。繁华与宁静兼得的浯屿岛,最喧嚣最热闹的应该是在每年的5至7月休渔期。远洋出海的渔船归港,五六百艘渔船停泊港湾,修整船舶、走亲会友、祭祀祈福热闹非凡。每年的8月1日是浯屿岛的开渔节,这天岛上彩旗猎猎,鞭炮齐鸣,人声鼎沸。在此起彼伏、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在亲人浓浓的祝福声里和祈盼平安的眼神里,一艘艘渔船鸣炮起锚,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场面壮观,开启新一轮的远洋捕捞作业……
我沿一条有着缓缓小坡的路往村中央行走,一棵粗壮树杆上挂满红绸带的古榕引起我的兴趣。这棵有着500年的古榕树,多条粗壮的气根穿过一座石墙红瓦的平房屋顶,把根深深扎入土地。飘扬着的红绸带,是渔民祈求风调雨顺、祈求四季平安的心中愿景。古榕边上竖着一块石碑,上面有鲜红“浯屿革命老区”字样,古榕对面一块石碑写着寥寥数字“五老接头户”的简介。抗战时期,福建闽南沿海也陷入日寇的魔爪之下,“七七”事变后,金门、厦门相继沦陷,与厦门一水之隔,物产丰饶的龙海早已成为日寇垂涎之地。日寇百般侵扰,飞机狂轰滥炸周边海岛,1938年6月日军强行登陆占领浯屿岛,在岛上肆意烧杀抢掠。“五老接头户”在古榕树下秘密组织地下交通站,为共产党地下组织担任接头、联系、筹粮、掩护工作。
浯屿岛是厦门、漳州通向外海航道的必经之路,自古为海防重地。自明初起在岛上修建石砌水寨防患倭寇,清代又进行大规模整修,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水寨的军事防御功能渐渐削弱,如今岛上仍然留下为数不多的残垣断壁,还有民族英雄郑成功挥师东征,收复台湾的烟墩山炮台等遗址。
昔日的巍峨与风采现已无处寻觅。我站在古榕树下,抚摸这位沧桑老人,树不语,沧桑历史就像它粗壮气根,已深深扎入它热爱的这片故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