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奇闻

方姓的来源和历史名人

2023-01-31 生活百科 方姓的来源和历史名人

一、方姓的历史名人有哪些


  方 雷:

  方氏始祖。本姓姜,字天震,乃炎帝最后一帝榆罔之长子,助轩辕伐蚩尤,因功而封河南禹州之方山,为华夏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重大贡献。其后裔以地为姓。至今已4700多年,传衍169世。

  方弼、方相:

  商朝殷纣王的两位镇殿将军. 因纣王荒淫无道,兄弟二人反出朝歌, 为周王朝建立作出巨大贡献, 后世人们把二人尊为显道神,开路神. 门神.

  方 叔:

  周宣王时大臣,曾率兵车三千乘进攻楚国大获全胜. 为周室中兴一大功臣,名望如日中天。 《诗经》中《方叔》篇,描写了这场意义非凡的战争。恭贺用语"望隆方叔", 意思是有如方叔的崇高的名望与声誉。

  方 储:

  浙江淳安人。东汉和帝方储以贤良方正对策为天下第一,任博士迁议郎、洛阳令、太常卿,死后追赠尚书令、黟县侯,葬淳安城内. 徽州和浙江等地都建有"方仙翁"庙.

  方 干:

  浙江淳安人。唐才子诗人,生前未仕,死后却名扬天下. 人称“管无一寸禄,名传千万里。”遗诗三百七十余篇,有《玄英先生诗集》。成语"身后识方干",是比喻一个人才,生前无人赏识,死后才被重视。

  方 清:

  歙州(今安徽歙县)人。唐代宗时江南农民起义首领。

  方太:

  山东青州千乘人五代后晋名将. . 武定节度使, "郑王". 方太能征善战. 曾率兵数百人逆击敌兵万余人, 大获全胜.方太一生百战百胜, 可惜却受小人嫉妒被害身亡.

  方 峻:

  福建莆田人. 宋代著名的藏书家. 白杜"万卷楼", 总计藏书约在五万卷以上,为宋代全国最大的藏书楼.

  方 訚:

  浙江淳安人。与兄方闳、弟方闻,同为北宋名士,时称“两浙三方,天下无双。”

  方 琼:

  湖北通城县人,民族英雄. 北宋兵部尚书. 靖康元年御金壮烈牺牲。高宗建炎二年建方琼宗庙于鸡鸣岭下建修方琼忠庙(庙现存)庙联云:"抗强敌保家邦勋功垂青史,光祖德建忠庙正气满人间"。清代,祀入县忠孝祠,立有方琼殉难碑。

  方腊:

  北宋末农民起义领袖,宣和年间1120年他利用明教发动起义,建立政权称帝,号"圣 方崧卿校正的《韩昌黎文集》

  公"。义军先后攻占东南大片地区,获得广大农民热烈拥护。后战败英勇就义。"方腊起义"是影响中国历史的一百个重大事件之一.

  方崧卿:

  福建莆田人.文学家, 藏书家. 聚书四万卷,手自雠校。曾校正《韩昌黎文集》,作《韩诗编年》、《韩文举正》.《韩集举正》是宋代韩愈集文本研究的集大成,也是后代韩集文本整理的基础。

  方信孺:

  莆田人。宋代优秀外交家.为人豪爽,视金帛如粪土,好交游.开禧北伐时出使金国,大义凛然,不辱使命.面对威胁,曰:“吾将命出国门时,已置生死度外矣”被誉为"以口舌折强敌"在九疑山留有磨崖题刻.著《方信孺词选》《南海百咏》

  方大琮:

  福建莆田人. 宋理宗淳祐元年知广州兼广东经略安抚使,六年迁宝章阁直学士。在广五年,百废俱兴,以兼司俸禄赠学校,增摧锋军春衣钱,别给水军出戍粮米。为官直言敢谏。著《宋宝章阁直学士忠惠铁庵方公文集》

  方士繇 :

  莆田人,朱熹高足,理学家,书法家。 工于书,自篆、籀、分隶、行、草诸体,皆极其妙。传世作品有摩崖石刻桂林的《虞帝庙碑》。

  方逢辰:

  宋代状元。浙江淳安人,南宋著名教育家,淳祐十年(1250)状元,理宗赐名“逢辰”。著有《孝经解》、《尚书释传》、《格物入门》等书。

  方山京:

  宋代状元。浙江人,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壬戌科状元。方山京为官正直清廉。时人称其为谦谦君子。

  方岳:

  安徽祁门人. 南宋后期著名爱国诗人。字巨山,号秋崖。1232参加进士考试,获第一名,廷试时忤犯权相史弥远而降为第七名,授南康军教授,后入淮东制置使赵葵幕府。 著有《方秋崖先生全集》八十三卷。

  方 斫:

  浙江仙居人。宋代理学家,教育家。被誉为"卓然屹立于众醉独醒之中","东南学者表正之师",宋乾道年间,方斫兴资创办了被称为东南道学正渊--桐江书院。历代从书院中走出来的进士就有十多位,举人、贡生、秀才更是不胜枚举

  方回:

  安徽徽州人.宋理宗景定三年廷试原为甲科第一,为贾似道抑置乙科首,调随州教授。 著名诗人,文学家. 诗文朴实,反映民众疾苦。著《虚谷集》、《桐江集》、《桐江续集》,《碧流集》、《续古今志》,《颜鲍谢诗评》等.

  方凤:

  浙江浦江人.宋末元初爱国诗人,南宋遗民诗人的领袖人物,有中国第一诗社之称的“月泉吟社”的创立者之一. 诗文多抒写亡国之痛。有《存雅堂遗稿》。

  方从义:

  贵溪(今属江西省)人,元代画家,以擅写云山著称,笔墨苍润。

  方炯:

  福建莆田人。元末明初名医. 曾治一暴死僧人,以管吹药鼻中,使吐痰数升而愈,活人甚众。且医德高尚,不追求财帛,常以财济贫。他的座右铭“但愿人常健,何愁我独贫”。所著有《杏 村肘后方》、《伤寒书》、《脉理精微》等.

  方国珍:

  浙江台州人.元末第一个发动农民起义的英雄. 方国珍施行“保境安居”的政策,招贤纳士,在各地兴建儒学、水利,严肃法纪,使浙东一带老百姓在元末战乱时期避开战祸,安居乐业。后顺应潮流归顺明朝。

  方克勤:

  浙江宁海人。明山东济宁知府,又称方济宁。正直清廉万民称颂。为治以德化为本,不喜近名,自奉简素,一布袍十年不易,日不再肉食。每行县,杯汤不肯受。而于人最恩,南冠过郡者必米醪遗之,不能步者僦舟车送之。著有《汗漫集》.

  方孝孺:

  宁海人,明思想家,文学家. 为帝师,推行新政。人称“正学先生”。“靖难之役”时,为正义拒为篡位的朱棣草诏,刚直不屈, 视死如归,被暴君株杀10族,死难者达八百多人.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大惨案. 著有《缑城集》《逊志斋集》.

  方有执:

  安徽歙县人.明代名医. 伤寒学上“错简派”之创始人. 方有执竭20余年之精力,撰成《伤寒论条辨》, 由是形成明清时代重新整理研究《伤寒论》的热潮。其影响深远,清代名家均拥护其说,形成伤寒学上的“错简派”。

  方献夫:

  广东南海人。明朝吏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宰相),辞官后家居十年卒,先已加柱国、少保,乃赠太保,谥文襄。 著有《西樵稿》,《周易约说>>.

  方从哲:

  浙江德清人。明万历年间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宰相)。崇祯元年二月卒,赠太傅,谥文端。

  方孔炤,

  安徽桐城人。易学家,方以智父. 湖广巡抚,在剿匪中八战八捷,立下赫赫战功。著有《周易时论》 .

  方于鲁:

  安徽歙县人.明朝一代"墨圣", 所制墨以"九玄三极"最佳,被誉为"前无古人" 著有《方氏墨谱》

  方学渐:

  安徽桐城人.人称明善先生,著有《易蠡》等,为明代中叶桐城学术的领头人,东林党魁,"方氏易学学派" 的创始人.

  方仪凤:

  安徽池州人。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 武状元。为广州参将,奉命讨平海上的“红毛夷”和“倭寇建战功。在一次血战中,壮烈捐躯。后由他儿子“九门提督总兵”方懋昌取血衣送归故里,葬在绍埂村南凤形山之麓。至今衣冠冢仍幸存。

  方维仪:

  安徽桐城人.明末女诗人,青年寡居,与其嫂共同教养其侄方以智。著有《清芬阁集》,又编历代妇女作品为《宫闺诗史》。

  方岳贡:

  湖北省谷城人。官至左都御史兼东阁大学士(宰相), 被列为天下五个廉轮监司之一。明代阁臣中带都御史者,自岳贡开始。任松江知府其间, 主持修建上海地区也是整个江南海塘的第一座石塘。著有《国纬集》61卷、《经世文篇》等。

  方逢年:

  浙江遂安人。明天启二年进士,因得罪魏忠贤被削职。魏阉事败,复起用。官至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宰相)。

  方 文:

  安徽桐城人. 明清之际著名诗人, 诗与其侄方以智齐名, 他写的<<都下竹枝词>>是中国最早吟咏烟草的诗歌.

  方应祥:

  浙江衢县人,万历44年殿试夺魁。同考韩若愚得公卷叫绝,定为首卷。因其年龄过大等,未摘状元桂冠。 后任山东布政司参政佥事,为政清廉正直。母丧,守庐3年,至孝,终哀伤而卒,人称“死孝”著《青来阁文集》,《四书讲义》等。

  方以智:

  伟大的百科全书式学者,著作繁多.明亡自沉殉节,因反清,其学术思想受到抑制,直到近现代其学术思想才渐被挖掘。被誉为“四大思想家”“明末四公子”“六真子:真孝子,真才子,真忠臣,真佛祖,真学者、真思想家”

  方象瑛:

  浙江遂安人, 清康熙1673年与其兄象璜完成《遂安县志》编纂工作。1679年,考取“博学鸿词科”二等,授翰林编修,参与修《明史》。方象瑛自号“金门大隐”。著有《健松斋集》、《封长白山记》、《松窗笔乘》等。

  方大洪:

  郑成功部将. 明末清初的反清复明爱国组织洪门的创始人之一. 为洪门“前五祖”之一.(又称少林五祖). 五祖在全国分设"天地会”"三合会”“袍哥"“哥老会”“小刀会”.方大洪为"三合会"创始人.

  方惠成:

  明末清初的反清复明爱国组织洪门“中五祖”之一. 前五祖逃出少林寺后,中途遇清兵追索,在沙湾口幸有勇士吴天成,方惠成,张敬之,杨仗佑,林大江5人掩护得脱,此五 方功惠旧藏之物——清 唐琦撰 姓氏全编

  人在洪门中被尊为“中五祖”。



二、姓氏“方”的来源


方姓起源!!

方姓源出有五:

1、出自姬姓,为黄帝神农氏裔孙雷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据《风俗通义》及《世本》等所载,相传上古黄帝神农氏之裔孙雷,封于方山(今河南省中北部,西起洛阳龙门,东至密县东境,绵延于伊川、偃师、巩义、登封、荥阳、密县境内的嵩山),后人以封邑为姓,称为方氏。因方雷氏在上古黄帝时“以功封方山”,黄帝的基地主要在河南,所以,应该说方氏起源于河南嵩山一带。

2、出自姬姓,为西周后期周宣王时大夫姬方叔之后,以祖字为氏。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载,西周后期宣王时,有大夫姬方叔,在征伐淮夷、猃狁,特别是平息南方荆蛮的叛乱中居功至伟,周宣王封方叔于洛(今河南省洛阳市),其子孙以祖字为姓,称为方氏,史称方姓正宗。

3、出自方雷氏及方相氏,为神农氏第8代孙帝榆罔子雷之后,以地名为氏。传说神农有后裔开始得雷姓。传至8代孙帝榆罔之子雷,黄帝伐蚩尤时,因功被封于方山(大致为今河南省叶县南),其后子孙有以地名为氏姓方。又有方相氏,黄帝时嫫母之后。亦为河南省方氏(疑与上“1”款姓源相同)。

4、出自姬姓,为宋初福建省泉州人翁乾度之后所分。据《元和姓纂》所载,宋初有福建省泉州人翁乾度(姬姓后裔),生有六子,皆进士。分姓洪、江、翁、方、龚、汪六姓,其中第四子分姓方,其子孙也姓方。

5、出自其他小数民族有方姓。如现今的满、蒙、傣、回、土家、朝鲜、台湾土著、壮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姬方雷。炎帝神农氏第九代孙。黄帝伐蚩尤时,双方激战于涿鹿,雷奋勇杀敌,将生死置之度外,佐黄帝剿除蚩尤立下大功。战争胜利后,黄帝论功行赏,雷被封于方山(今陕西省陇县)。夏代时,其部落迁至今河南叶县南、方城县东北一带,其后子孙有以封邑为氏者,称方姓,他们尊姬方雷为方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方姓以河南省为发祥地,后来南方各地出现的方姓有些成为望族,均是河南方姓向南播迁的结果。西汉末年,固始籍汝南尹方 ,为避王莽之乱,迁移到安徽歙县东乡安家,其三孙之长子方赞的子孙繁衍播迁于严、衢、婺、越,赞之二弟方观的子孙繁衍播迁于九江、滁阳、莆田,其三弟方弘的子孙则分衍于徽、宣、池、秀、湖、常。隋唐以前,青州(今山东省淄博)、河东(今山西省永济)一带及北方的一些地区,也都有方姓居民。唐初,有河南方姓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并落籍漳州。唐德宗大中年间,都督长史方王叔自安徽歙县回迁河南固始方龙山居住,方王叔有孙名廷滔,其后裔有迁饶、信、江、苏诸郡;另一孙方廷范因仕宦及避乱之原因,徙居莆田剌桐巷,并改其名曰方巷,其六子皆进士及第,后其子孙中有的与阿拉伯人通婚,并信奉伊斯兰教,后从中分出一支于宋元之际为避乱迁至海南岛琼州定居。此际有一支方姓从河南省固始避乱南迁,先达福建省福州,再迁漳州之龙溪。明初,方姓因方孝孺遭受一次空前劫难,燕王诛杀方孝孺,同时灭其十族(九族加上学生),受株连而死者达八百七十余人,被充军者数以万计,有逃至河南省钧州(今禹州)者,后发展成大族。同时,方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至河南、河北、山东、安徽、陕西等地。清初,有漳州龙溪一支迁入台湾省,不久闽、粤中的方姓人也有入台者,后有飘洋过海落籍异邦者。可见,方姓不仅在中原发展繁衍,而且多次南迁,相当广泛地分布于江南各省,有些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如今,方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安徽、河南二省多此姓,二省方姓约占全国汉族方姓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五。浙江、辽宁、江苏、福建、云南亦多此姓,上述七省方姓约占全国汉族方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三。方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六十二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三六。

三、历史名人

方 干:新定(今浙江省建德)人,唐代诗人,因缺唇,故在科举中不被录取,于是隐居会稽镜湖,终生不仕。其诗闻名江南,多以流连风物和格调低沉为主题,死后追赐及第,有《玄英先生集》传世。

方 清:唐代农民起义领袖。唐代歙州人(歙州治所在今歙县)。762年,江南发生大规模疫灾,百姓民不聊生,方清率领歙州饥民揭竿而起,凭借山区险要地形同官军对抗,一时应者如云,队伍在很短时间内就发展到了数万人。763年,方清率领农民军进军贵池秋浦的乌石山,与广德一带的陈庄、陈五义军会合,采取积极进攻的态势,连克周围县邑。765年正月,方清的军队屯扎石埭县,并乘政府军准备不周时,勇猛进击,攻克歙州,擒杀刺史庞浚,一时威振江南。此后,方清在黟县赤山镇修筑城池,自建阊门县。766年(唐代宗永泰二年),唐王朝派大将李光弼进剿,唐军主力部队又得到了豪绅吴仁欢数千民团的帮助,方清虽据险扼守,但寡不敌众,战败牺牲。

方 会:俗姓冷(992-1049),袁州宜春(今江西省宜春市)人。先作小官,不称职,出家,从楚圆学禅法。后在杨歧山和云盖山弘法,言行常常更加离奇。如上堂说:“举古人一转公案,布施大众。”过一会说:“口只堪吃饭。”又如:“慈明忌辰设斋,众才集,师于真(画像)前以两手捏拳安头上,以坐具画一画,打一圆相,便烧香,退身三步,作女人拜。”可见教法还是临济宗和云门宗的奇警一路。嗣法弟子有白云守端、保宁仁勇等。他死于宋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年五十八岁。临济宗两支派之一的杨岐宗由方会禅师创立,杨岐宗是临济的正脉,方会以后,临济一系延绵不绝。

方 腊:睦州青溪(今浙江省淳安)人,一说歙州(今安徽省歙县)人,北宋末年农民起义领袖。1120年率众起义,自号“圣公”,建元“永乐”。起义军攻陷数十县,东南震动。次年夏,被俘后在开封就义。

方 岳:宋代词人。字巨山(1199-1262),号秋崖,新安祁门(今属安徽省)人。理宗绍定五年(1232年)进士,曾为文学掌教,后任袁州太守,官至吏部侍郎。因忤权要史嵩之、丁大全,贾似道诸人,终生仕途失意。工于诗,多描写农村生活与田园风光,质朴自然。其词多抒发爱国忧时之情,风格清健。著有《秋崖集》四十卷,词集有《秋崖词》。

方 凤:南宋诗人。字韶卿(1241-1322),一字景山,浦江(今属浙江省)人。宋 末任容州文学,入元归隐于仙华山。诗文多抒写亡国之痛。有《存雅堂遗稿》。

方 回:宋末元初诗人。字万里(1227-1307),号虚谷,歙县人。宋景定进士,知严州。降元,授建德路总管。后罢官,往来杭歙间。晚年在杭州以卖文为生。曾编《瀛奎神髓》。著有《桐江集》等传世。

方 苞:字凤九(1668-1749),一字灵皋,号望溪,安徽省桐城人,清代著名散文家。康熙年间进士,1711年因文字狱牵连入狱,得人营救,两年后出狱。后官至礼部侍郎。他是桐城派古文的创始人,当时颇有影响。主张写文章应讲究“义法”,“义”指文章的内容,要符合封建的纲常伦理;“法”指文章的形式技巧,要结构条理,语言雅洁;从而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提倡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并重。所作文章多宣扬封建礼教,有的也很有思想意义。著名的《狱中杂记》,记述了在狱中耳闻目睹的种种丑恶事实,暴露了清代司法制度的腐朽和黑暗。著有《方望溪先生全集》传世。

方 薰:字兰坻(1736-1799),一字懒儒,号兰士,又号兰如、兰生等,浙江省石门(今崇德)人,清代书画家,擅画山水、人物、花鸟、草虫,尤工写生。兰士幼慧敏,自小同父亲周游浙江全境,眼界开阔,又广学博取,得以成就其绘画的大业。与画家奚冈齐名,世称“方奚”。著有《山静居论画》传世。

方从义:贵溪(今属江西省)人,元代画家,以擅写云山著称,笔墨苍润。方回:安徽歙县人,元朝文学家,标榜江西诗派,并倡一祖(以杜甫为一祖)三宗(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三宗)之说。曾编《瀛奎律髓》,评选唐宋以来的律诗,今存《桐江集》。

方克勤:字愚庵,浙江省宁海人,明时曾任济宁(今属山东省)知府三年,治民施以仁政,户口倍增。因犯“空印案”被诛杀。明代礼部给事方言直,与方克勤为两兄弟,为避免株连,方言直把其宗族一脉迁居赣南于都上方,当地也叫溪上方,溪下王,以纪念自己与方克勤血肉兄弟之间的感情。方孝孺被株连后,浙江宁海方氏余脉皆迁居赣南。孝孺两孙被言直之子营救成功逃至赣南一带。著有《汗漫集》。

方孝孺: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人称正学先生,方克勤之子。浙江宁省海人,明初文学家。幼聪颖,及长从学宋濂,有“小韩子”之誉。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以荐授汉中府教授。建文初,召为翰林侍讲,迁侍讲学士,更定官制后,改文学博士,总裁《太祖实录》等书。力主复古改制,创行井田,对建文朝政影响较大。靖难之役中,朝廷诏檄多出其手。曾致书燕世子朱高炽,谋离间燕王父子,以缓燕师,均未成。燕王夺位后,命起草登基诏,坚执不从,被灭十族。但是方孝孺并不绝后,因为当地流传仲愚、仲宪的故事至今。著作甚富,有《孝经诫欲》,《宋史要言》,《帝王基命录》等。永乐中禁藏其书,犯者至死。后人辑其所遗成《逊志斋集》。

方以智:安徽省桐城人,明末清初学者,明末曾官至翰林院检讨,为明季四公子之一。入清后,出家为僧,著有《通雅》、《物理小识》、《东西均》等。

方维仪:名仲贤,字维仪,明末清初安徽省桐城人,方以智之姑妈,青年寡居,与其嫂共同教育方以智,有《清风阁集》,又编历代作品为《宫闺诗史》。

方国梁:元末清初名医。方国梁原习儒,因科举失意,遂弃儒习医,自研《医宗金鉴》、《外科正宗》等医籍,专事外科实践,名播欲、绩溪、昌化、淳安等地,求医者甚众。其子绪宝、孙以祝、曾孙成春均承其业,以医名世。来孙家万(字德章),继承祖传外科,在洪琴村开设春生堂药店,医名大盛,求诊者络绎不绝,著有《德章祖传外科秘本》。家万子正光,孙德猖、德善,曾孙善滋承其学,善滋年逾古稀,仍在野鸡坞专事外科。野鸡坞外科对发背、腰疽、五肿伤寒、乳疽、疗疮等无名肿毒有特效,药到病除。方氏认为外科疾患皆因"风从上受,湿从下注"而致,须内、外并治。施治除精制祖传各种丸散膏丹外敷,还注重内服。并提出外科疾患并非都由火热之毒而生,除疗疮外,很少用清热解毒药。

方玉润:字友右,又字黝石,自号鸿蒙子。1811年出生于文山州广南县城西街。宝宁(今云南省广南)人,清代学者、文学家和书法篆刻家。在文化领域有多方面的成就。方玉润自幼喜欢攻读诗书,博学多才,却对科场考试之经学反不着意。他的父亲为此将他锁禁于书房,强令致力于经学,以期科场高中,光宗耀祖。曾官至陇州州判。光绪九年(1883年)凤翔知府李勤伯特委任方玉润先后代理过千阳、麟游县令,尚未到任,就于1883年8月24日病故,终年73岁。

方声洞:福建省福州人,近代民主革命者。早年赴日留学,并加入同盟会,其兄方声涛和姨、两嫂及妻皆为同盟会会员,后参加广州起义并殉难,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方志敏:江西省弋阳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六大当选中央委员,1934年率红十军作为抗日先遣队北上,后因叛徒出卖被俘,1935年8月6日在南昌英勇就义。时年56岁。遗著有《可爱的中国》。

四、郡望堂号

方姓的来源和历史名人

1、郡望

河南郡: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隋有豫州河南郡,唐为洛州河南府,辖境都远小于汉河南郡。元为路,明为府。

新安郡:秦初置县。晋为新安郡,治所在始新(今浙江省淳安),后移治安徽省歙县一带。

2、堂号

正学堂:明朝方孝儒,洪武初为汉中教授,蜀献王聘他做世子的老师。建文时候,入京做侍讲学士,名他的书宣叫“正学堂”,人们称他"正学先生"。燕王朱棣夺位,强迫方孝儒写即位诏,他坚决不写,结果被杀殉国。

此外,还有堂号:“河南堂”、“六桂堂”、“敦本堂”、“观礼堂”、“伦叙堂”、“乘裕堂”、“敦必堂”、“思诚堂”、“绍远堂”、“重庆堂”、“崇考堂”、“义德堂”、“溯源堂”等。

标签: 历史中国古代史明朝宋朝方孝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