礐石风景名胜区位于汕头市的达濠区礐石海南岸,与汕头老市区隔海相望,于韩江、榕江、练江等三条江汇合出海处。南与达濠接连,原为全岛,后因西南面由桥梁连广东省道而成为半岛。面积12平方公里。1989年6月定为省级风景名胜区。礐石风景名胜区是广东省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潮汕地区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区,汕头八景之首。
风景区内风光绮丽、丘峦簇拥、怪石奇峭,古民居与洋楼并存,是一个海湾环抱的亚热带滨海自然风景名胜区。
塔山景区是礐石名胜风景区的核心景区。景区内花岗巨石遍布,大者如屋如室,小者如蛋如卵,乱中有序,宛如一个奇石博物馆。
山间植被繁密,古木参天,遮荫蔽日,空气清新,人游走其中,即使炎炎夏日,也汗不涔气不喘不喘。今有好事者,沿巨石间的缝隙而修石阶便道直通山顶。沿途刻有很多榜书、行书、诗词等,其中最有名的要数郭沫若的“礐石诚多石,汕头一望中,遥思鼓浪屿,想见桃花江”。
登临山巅,游人可远眺大海以及对岸的港口和汕头市区,心旷神怡之余,可议可吟亦可啸,实乃假日休闲游目骋怀之好去处!
礐石风景区
礐石风景区,位于汕头市的内海湾南岸的濠江区,与金平区隔海相望,是广东省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潮汕地区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汕头八景之首。由沿海台地和43座山峰组成,具有海、山、石、洞和人文景观等综合特色。独特的地质地貌奇观和悠久缠绵的历史文化并存于一个景区是极其少有和难得的,更是景区引以为豪的"法宝"。礐石有着被我国多位地理学专家、学者盛赞与推崇的可与黄山相媲美的花岗岩石蛋丘陵地貌。
早在汕头开埠时,礐石就因风景优美成为旅游胜地,得到洋人的青睐,是英、美、德等八个国家在汕头设领事馆,建洋行等的主要遗址,是汕头开埠历史的见证。也是开埠时“外商”的聚居地,现景区内存有大小百年建筑十几处,多是融合了中西方建筑精华的各式洋楼,是洋楼文化的积淀地。
英国领事署旧址
19世纪,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开始进入汕头进行商贸和传教活动,汕头港迅速发展起来,成为潮汕地区的中心港口。西方国家的轮船往来频繁,远洋航线四通八达,其经济腹地涵盖粤东、赣南及闽西南,形成“百载商埠,楼船万国”的盛况。
汕头开埠初期,英国首任领事乔治抵达汕头,看中了礐石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于是将设在妈屿岛的领事馆移至礐石。
英国领事署于清咸丰十二年(I862年),是汕头市设立最早的外国领事馆。英国领事署包括主楼、附楼、工人楼和后花园,均为典型的欧式建筑,其建筑材料大部分从英国运来。随着英国领事署的建立,英国德记洋行、 怡和洋行陆续在汕头设立,英国的商业模式逐步在汕头落地生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于1962年通过外交途径从英国人手中将领事署旧址赎回,交由当时的礐石园林管理处用于办公,1973年又将其主楼调配给礐石区人民公社使用。英国领事署旧址是汕头开埠时代的重要文物之一,整体结构基本完整,外观仍然保持着初建时的模样。2005年,英国领事署旧址被列为汕头市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升级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礐石堂
汕头是中国较早开埠的一批港口之一。《潮汕基督教简史》记载,“咸丰八年(1858),浸信会传教士耶士摩(Rev. William Ashmore)自暹罗移致香港传教,曾到汕头,了解到德国巴色会及英兰长老会都已来汕传教,美国浸信会便委派耶士摩为专使,转移到汕头主持宣教。咸丰十年(1860),耶士摩与约翰逊先到妈屿传教,有潮人八人受洗入教。同治二年(1863)耶士摩在汕头埠建汕头基督教普益社。同年于大礐石创建教堂,初为一平房。同治十一年(1872)方建成教士楼,楼下办女校并做礼拜(即老礼拜堂及明道女校),堂傍有房屋,可供内地信徒从达濠、樟林、巷埠、海阳、潮阳、东里等地来礐石礼拜住宿。同治十一年(1872)礼拜堂落成,光绪二十四年(1898)教堂维修扩建,成为岭东基督教浸信会的中心。”“……(岭东基督教浸信会)同治三年(1864)已有教友62人,光绪六年(1880)后,教区广拓,计有礐石、海阳、揭阳、潮阳、黄冈、嘉应、河婆、兴宁8区和会之设,教务分区自治。至光绪二十六年(1900),已有教友2300人,教堂48幢,学堂29所(学生400人),医院2间,美国教士26人,本地布道员57人。至民国7年(1918)教堂增至200所,教友约5300人,浸信会的组织有代表大会、区代表会、联堂和堂会。”
礐石堂的前身便是耶士摩于1863年于大礐石创建的教堂,规模较小。后由于信徒人数不断增多,礼拜堂已不能容纳,遂于民国十九年(1930),在美国教会的帮助下重建并扩建于小礐石,这便是今日的礐石堂,全称汕头市基督教会礐石堂。
早在1860年汕头开埠之时,礐石就因风景优美得到洋人的青睐,这里先后还出现了不少西式建筑,比如:
英国驻汕头海关(现海关顶)
英国驻汕头汇丰银行礐石署(现金山中学所在地)
英国驻汕头税务司礐石署楼(现礐石小学所在地)
“番仔坟”的旧址
上了年纪的汕头人都知道,礐石曾经有一片“番仔坟”。
“番仔坟”的旧址在如今礐石洪厝街尾达兴锅炉配件厂(汕头市第三医院附近),文革时期已尽数被毁。据说,埋在这里的有美国人、英国人、比利时人、荷兰人、德国人、法国人等。他们中除了有传教士,还有商人和学者。墓地被毁后,很多墓碑被人捣碎用来建造房屋,有的则被丢弃荒野。后来收集起来的墓碑只有十块,现在都安放在位于小礐石的基督教会礐石堂“先贤园”里。
据记载,日本投降的时候,洋人们在礐石这片土地划分了势力范围,英国的商人、官员住在大礐石,美国人基本集中在小礐石上。洋人们大多早上乘小艇过海到汕头市区上班,下午返回礐石休息,吃完晚饭后便在别墅的花园里散步,有的会把家人接到这里同住,有的甚至雇佣当地人种花,做家务。当时这里开有怡和洋行、德记洋行、挪威医生公寓、大华纱厂、英国领事署,税务司等,这里俨然成了洋人们悠闲自得的生活区。
“番仔坟”埋葬着众多与汕头开埠文化息息相关的外国人,每一个墓碑就有一段故事,就有一段难忘的历史。同时,也见证着旧中国积贫积弱、丧权辱国的历史。
古老的潮汕建筑,见证潮人繁衍、发展的历史,彰显潮人奋斗、成功的辉煌,呈现潮人平和内敛的性格,同时也蕴含着潮人崇尚亲情,不断进取、追求卓越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