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江汉平原东部,是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华中)、副省级市和湖北省省会。武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市郊黄陂境内的张西湾古城遗址为4300年前古人类生活的重要遗存,盘龙城遗址是距今约3500年前的商朝方国宫城。春秋战国时期,武汉属楚国管辖。
武汉地方建制始于西汉,为江夏郡沙羡县地。东汉末年,在今汉阳先后兴建却月城和鲁山城,在今武昌蛇山兴建夏口城。时荆州牧刘表派黄祖为江夏太守,将郡治设在位于今汉阳龟山的“却月城”中。“却月城”遂成为武汉市区内已知的最早城堡。公元223年(吴黄武二年),东吴孙权在武昌蛇山修筑夏口城,同时在城内的黄鹄矶上修筑瞭望塔,取名黄鹤楼。南朝时,夏口扩建为郢州,成为郢州的治所。
隋置江夏县和汉阳县,分别以武昌、汉阳为治所。唐时江夏(武昌)和汉阳分别升为鄂州和沔州的州治,成为长江沿岸的商业重镇。江城之称亦始于隋唐。此后经宋以迄明、清,均为历代州府治所。两宋时武昌属鄂州,汉阳、汉口属汉阳军。南宋抗金将领岳飞驻防鄂州(今武昌)8年,在此兴师北伐。1281年〔元世祖至元十八年),武昌成为湖广行省的省治。这是武汉第一次成为一级行政单位(相当于现代的省一级)的治所。
明代,朱元璋第六子朱桢被分封到武昌做楚王。由于成化年间汉水改道从龟山以北汇入长江,到嘉靖年间在汉水新河道北岸(凹岸)形成新兴的汉口镇。明末清初汉口与朱仙镇、景德镇、佛山镇同称天下“四大名镇”,称为“楚中第一繁盛”,成为全国性水陆交通枢纽,享有“九省通衢”的美誉。
清末,汉口建制为夏口厅(地位同县),使武汉三镇之名贯于清代、中华民国,三城鼎足雄峙更属罕见。
1858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天津条约》中增辟的11个通商口岸,包括汉口。
1861年3月汉口正式开埠。在老汉口镇的下游沿长江先后开辟了汉口英租界、汉口德租界、汉口俄租界、汉口法租界和汉口日租界五国租界。这些租界独立于中国政府管辖之外,在界内分别设置工部局、巡捕房、领事法院(庭)等迥异于中国政治体制的管理机构。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首义于武昌,宣布脱离清朝,成立中华民国,建立中华民国军政府,武汉成为革命中心。
武汉之旅,最值得一看的旅游景点是什么?是黄鹤楼。但也有不少游客认为不值,不值的缘由很简单:移址仿造、安装电梯、门票高。
在黄鹤楼未免门票之前,很多武汉本地市民也并不“稀罕”此楼,顶多是路过看一眼。但免票之后,武汉市民络绎不绝,真香呀!
黄鹤楼,作为武汉著名的城市标志性建筑之一,自古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和“天下绝景”之称,并与晴川阁、古琴台为“武汉三大名胜”。其中,黄鹤楼名气甚大,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对于黄鹤楼,初到武汉慕名而至,不久后又带着家人前往。最终是将遥望这座名楼的视野定格在了得胜桥。这也是我迄今发现的拍黄鹤楼最佳机位,所看到的黄鹤楼之视角,不仅是多了人间百态,更是弥漫着人间烟火。
不论是白天,还是暮色之下,抑或是华灯初上雨夜中,黄鹤楼给我的印象大有转变。
在外地人眼里,它是武汉旅游必去之景点,甚至认为武汉除了它,别无去处。
在本地人眼里,它是一座城市标志,是再熟悉不过的风景,不管去不去,喜不喜欢,它始终就矗立在那儿。大概正是因为武汉人的熟悉它和对它的拥有,才显得不那么“稀罕”,实际上本地人心里自豪得很、骄傲得很。
长江大桥每天人来车往,呼啸而过的京广铁路之列车,迎送着八方游客,它如此静默,波澜不惊,是风景的同时,也是武汉城市生活的一部分。门票一免,本地人纷纷来打卡,哪怕预约再困难,也要来此看一番。
虽然我还未预约成功,但对它最深刻的印象还是沿着得胜桥一路走走看看。城市之上,是历史的天空,历史之下,是城市的烟火。
得胜桥作为老武昌的百年街巷,它历史悠久,自古繁华,商铺林立。在狭长、熙攘的街市之中,黄鹤楼的风景突然变得不一样了。
纵然是有很多人觉得此楼不值一观,但它在我的心里,却依然流淌着千百年的文化。
蛇山之巅,长江之滨,此刻,我的脑海里想到的并不是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无数诗篇,既没有崔颢的《黄鹤楼》,也没有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而是接地气的生活篇章,有一种雅俗共赏的意味在里头。
置身在黄鹤楼中,千古绝唱犹如时空穿越,于耳畔徘徊,怀古之情油然而生;
漫步在得胜桥,具有千年历史文化的黄鹤楼好似是一位侠客,从古至今,既不掩藏也不炫耀,任凭世人众口纷纭。而它,依然是与历史谈笑风生。
曾有人问我,黄鹤楼有多少年历史?我说,若看楼之文化,得从三国时代吴黄武二年算起,若看楼之建筑,那实在年轻。
但这“年轻的身子骨里”却蕴含着千年历史与文化,从最初的一座“军事楼”(也有说法是辛氏开设的酒店)逐步演变成为官商行旅“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观赏楼,再因文人墨客而名扬四海,黄鹤楼的发展与变化,是一本漫长的史书。
唐永泰元年,黄鹤楼已具规模,北宋至20世纪50年代,还曾作为道教的名山圣地,是吕洞宾传道、修行、教化的道场。
但它频遭兵火,屡建屡废,仅在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同治七年,黄鹤楼再次修建,却又毁于光绪十年,遗址上只剩下,且是唯一的一个黄鹤楼铜铸楼顶。
后因修建武汉长江大桥而占用了黄鹤楼旧址,以导致今天所见的黄鹤楼在1981年重建时,不得不移址,选址在距旧址约1000米的蛇山峰岭上,并以清代同治楼为蓝本,重建出更高大雄伟的“千古黄鹤楼”。
登黄鹤楼,看万里长江,自创建经历1700多年,被誉为“天下名楼”。尽管屡建屡毁,但楼之魅力经风雨而不衰,并与日月共长存。看着各个楼层大小屋顶交错重叠,翘角飞举,犹如是展翅欲飞的鹤翼。
“昔人又乘黄鹤来, 此地仍是黄鹤楼。黄鹤一去再复返,白云苍穹千载悠。”
黄鹤楼作为武汉的标志,相传也始建于三国,唐时名声始盛,这主要得之于诗人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诗句。黄鹤楼建在城台上,台下绿树成荫,远望烟波。黄鹤楼中央主楼两层,平面方形,下层左右伸出,前后出廊屋与配楼相通。全体屋顶错落,翼角嶙峋,气势雄壮。宋之后,黄鹤楼曾屡毁屡建,清同治七年(1868)重建,但只存在了十几年。现仅留当时楼貌照片,已不是宋朝在高台上丛建多座建筑,而取集中式平面,高踞在城垣之上,平面为折角十字,外观高三层,内部实为九层。下、中二檐有12个高高翘起的屋角,总高32米。
现在黄鹤楼坐落在海拔高度61.7米蛇山顶,以清代“同治楼”为原型设计。楼高5层,总高度51.4米,建筑面积3219平方米。72根圆柱拔地而起,雄浑稳健;60个翘角凌空舒展,恰似黄鹤腾飞。楼的屋面用10多万块黄色琉璃瓦覆盖。
现在有黄鹤楼已经不是当初的原址了!原址在现在的江边!
标签: 黄鹤楼在哪里个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