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六百年风雨的明朝第一陵——明孝陵
如今前往钟山的游客们,总是会前往两个陵墓吊凭先辈。一个是民族英雄与爱国主义者孙中山先生的中山陵,另一个则是著名的明太祖朱元璋的明孝陵。
明孝陵全景
现在的明孝陵游人如织,外部的梅花山更是体悟春天的好去处,这与数百年前“每岁有固定三大祭、五小祭”的严肃制度形成了鲜明对比。朱元璋为了自己与妻子的陵寝,也为了大明王朝未来的制度,把明孝陵变成了彰显封建制度的最重要象征。
明孝陵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的独龙阜玩珠峰下,东为中山陵,南为梅花山,是钟山风景名胜区的重要景点,其内葬有明太祖朱元璋与其皇后马氏。皇后马氏去世较早,谥号“孝慈高皇后”,寓意明朝“以孝治天下”,因此葬入的陵寝便被命名为“孝陵”。整座陵寝占地170余万平方米,先后调用军工10万,前后历时25年,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
明孝陵神道
整座陵寝的修建开始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仅仅一年之后,马皇后便去世了。因此,马皇后便成为了这座陵墓的第一位主人。当然,陵寝的修建并未停止。主体工程在洪武十六年基本建成,但直至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驾崩时,明孝陵都未彻底完工。实际上,明孝陵的建成时间已经到了靖难之役后,于永乐三年才彻底建成。
明孝陵明楼
作为明朝开国第一人的最后宫殿,明孝陵在历朝历代都得到了足够的尊崇。与同时代的明故宫、明城墙和后世的明十三陵、清东陵等建筑相比,其受到的侵扰是非常低的。有明一朝,明孝陵从未被忽视,每年有固定的三大祭、五小祭,而有国家大事时,勋戚大臣也会前来祭祀。明成祖朱棣攻入南京后,为表现自己的“忠心”,先拜谒了明孝陵再登上皇位,其后亦对孝陵多加修缮。永乐三年,明成祖于此设立了“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明仁宗时期,明仁宗亦派遣太子朱瞻基前往南京祭扫明孝陵并驻守南京。
明孝陵门
而在之后的朝代变革中,清廷和民国政府也给予了足够多的重视。面对江南一带的满汉冲突,明孝陵是清王朝彰显情怀的最好武器。顺治元年(1644年),清王朝尚未完全统一全国,当时的实际主政者、睿亲王多尔衮就派遣大学士冯铨“祭故明太祖及诸帝”。此后这种习惯得到了延续。顺治二年(1645年),豫亲王多铎平定江南,刚进驻南京城后便 “谒明陵,命灵谷寺僧修理”,并“遣内官正副二员,陵户四十名,守明陵”。而到了康熙年间,明孝陵更成为了笼络江南士子民心的借助。康熙帝首次南巡,便来到明孝陵,且 “由甬道旁行,谕扈从诸臣皆于门外下马。上行三跪九叩头礼,诣宝城前行三献礼;出,复由甬道旁行。赏赉守陵内监及陵户人等有差。谕禁樵采,令督抚地方官严加巡察”。态度极其恭敬,礼数也非常周到。十五年之后的再一次南巡中,康熙手书“治隆唐宋”并命曹寅(曹雪芹祖父)刻碑于陵园中。乾隆皇帝的六次南巡中,也是次次前往明孝陵“拈香奠酒”。尽管明孝陵在太平天国运动中遭受了一定的毁坏,但与明故宫不同的是,曾国藩和当时的江宁府官员都对明孝陵进行了一些整修与保护。纵使清王朝已经风雨飘摇、财力不济,但终究让明孝陵没有遭受大的破坏。
明孝陵神道
民国时期,孙中山带领临时政府官员拜谒了孝陵,军阀混战时明皇陵也一直保存完好(与清陵多被盗掘形成了对比)。建国后孝陵更是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加以精心保护,直至今天大家看到的明孝陵。
与前世帝王陵寝不同的是,明孝陵为解决南方的潮湿多雨问题,蒋封土由方丘变为圆丘。这座陵寝规模极为宏大,建筑形制亦非常雄伟,形制上借鉴了唐宋两代的帝王陵墓但又有所修改,并引导了明清两代帝王陵寝的形制。建成之初,禁苑之中围绕了七十所寺院中的一大半。而从如今的中山门(当时被称为朝阳门,为南京正东门,是直通明孝陵的城门)经孝陵卫到陵墓西北所筑的皇墙有45华里长,并设有5千多人的护陵驻军。
中山门
从建筑布局来看,明孝陵的主要建筑分两部分:一是导引建筑的神道,二是陵寝主体建筑。神道部分的建筑从下马坊至孝陵正门;陵寝主体建筑,从正门到宝城、明楼、崇丘,早年间这些建筑有红墙围绕,周长为2.25公里。在600多年的风雨之后,很多木制建筑与建筑的木制成分都已经不存了,但仍有大量的遗存表现了当年的恢弘气魄。具体建筑分布如下:沿神道为下马坊、禁约碑、大金门、神功圣德碑碑亭、御桥、石像路、石望柱、武将、文臣、棂星门。过棂星门折向东北即为陵园的主体部分,为金水桥、文武方门、孝陵门、孝陵殿、内红门、方城明楼、宝顶等建筑。陵寝建筑都是按中轴线配制,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
明孝陵全景
明陵中得到发掘的只有定陵,其余的地宫保存都较为完好,但也由于这个原因,我们难以推测明陵的葬制。在利用现代的高科技手段进行的长达6年的考古勘探之后,专家认为明太祖的地宫经位于明孝陵圆形宝顶的正下方,地宫建筑面积达4000多平方米,几乎是已发掘的定陵地宫面积的3倍,且同为全部用石材构筑的大型殿宇式地下建筑。通过如此巨大的面积与贵重的建筑材料,足以看出明孝陵的地位之高。
从总体地位来看,首开了第一代皇帝陵寝的神道作为后世子孙陵寝共用神道的制度,改变了唐宋帝陵方上、陵台、方垣、上下宫制度和十字轴线的陵墓布局,建立了类似皇宫布局的“前朝后寝”三进院落制,开创了陵寝建筑平面呈“前方后圆”的基本格局,从而规范了之后明清两代500余年20多座帝陵的建筑格局。
明孝陵
然而明孝陵的角色远不止于他的建筑价值。以明清更替而言,明孝陵既是明朝旧人合法的“追思故国”之所,也是清王朝宣扬自身政治合法地位的天然处所。顾炎武初谒孝陵后便居住在钟山边,自名“蒋山佣”,要做明太祖的守陵人。其后顾炎武多次祭扫孝陵,“孤臣二十余年泪,忍到今秋洒孝陵”,这是那一代人的政治执念。而清王朝在这里的祭文中,则强调“兹者流寇李自成,颠覆明室,国祚已终。予驱除逆寇,定鼎燕都。惟明乘一代之运以有天下,历数转移,如四时递禅,非独有明为然,乃天地之定数也”,试图借助这里表现自己是为明报仇,且以清代明是上天之命。此后的孙中山祭扫,多少也是考虑到朱元璋是最后一位汉人王朝的创立者,继承前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遗志。
顾炎武画像
无论今天去孝陵的人们是为了什么,但没有人会否认孝陵的历史价值。无论是为了建筑,为了历史,还是仅仅是为了孝陵边的几株梅花,我们都能有所思有所得。
标签: 明孝陵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