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这份榜单首次发布后,6年来,流水的“百强县”、铁打的“前四强”成为一种特有的“强者恒强”现象。 8月4日,由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中心编制的《2021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研究》正式发布。报告指出,2020年,百强县人均GDP达到11.2万元,根据世界银行对低中高收入国家的划分标准,百强县人均GDP已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
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报告从经济实力、增长潜力、富裕程度、绿色发展四大维度,构建了包含24个三级指标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对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进行全面解析。 榜单数据显示,2021年百强县,东部地区占65席,中部地区占22席、西部地区占10席,东北地区占3席。 在今年的百强县榜单中,以县域经济著称的江苏和浙江各占25席和18席,山东则以13席在所有省份中位居前三。 翻开最近四年的“百强英雄榜”,凭借着四分之一及以上的席位数量,“苏大强”稳步积攒起傲视“群雄”资本。 但事实上,在这场精彩刺激的排位争夺赛上,“苏大强”并非开局即巅峰。 1号君查阅“赛迪百强榜-县域经济100强(2016)”榜单发现,彼时,东部地区的浙江、山东、江苏三省表现最为抢眼,分别占26席、22席和17席,占据了百强县总数的六成以上。 次年,表现最亮眼的前三省仍然没变,但格局却发生很大变化——浙江、江苏、山东分别占23席、22席和21席。那一年,邳州市、仪征市、沛县、射阳县、兴化市一举入围。 时间来到2018年,句容市、高邮市、新沂市跑步越过射阳县,紧随沛县之后加入百强县行列。自此,百强县“苏大强”“四分天下有其一”的全新格局出现,并延续至今。 傲视“群雄”,“苏大强”凭的不只是“量”,更有“质”。 在今年的百强榜前十强中,江苏占据六席,分别为昆山市、江阴市、张家港市、常熟市、太仓市和宜兴市。其中,昆山市、江阴市、张家港市和常熟市已连续6年包揽前四。 有意思的是,自2007年国家统计局告别长达16年的“百强县”评比后,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单位赛迪研究院2016年首次加入到组织中国百强县评选的队伍中,这解释了“苏南四小龙”为什么是连续6年包揽前四,而不是更多。同时更能看出,无论从经济实力、增长潜力、富裕程度还绿色发展等多维度评估,“苏南四小龙”都是当之无愧的县域标杆。 多维透视县域经济新发展,赛迪顾问也对江苏县域经济发展给出评价:从质量效益看,江苏省县域GDP均值高居首位。 1号君注意到,在百强县中,2020年GDP突破千亿级别的县域达38个,较上年增加5个。“千亿县”中,江苏共斩获16个席位,占比42.1%,浙江跟随其后,获得9个席位,福建4个席位,其余省数量均不超过3个。 在江苏16个县域“千亿俱乐部”中,昆山、江阴GDP总量均超4000亿元,而张家港和常熟则稳居“2000亿俱乐部”。“南通四虎”皆晋级“千亿俱乐部”,实力也不容小觑。此外,沭阳和邳州强势崛起,更让苏北地区首次出现了千亿县的身影。
从强县域的共性来看,“千亿县”往往也是工业强县,在江苏尤其如此,实体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能。 许多人惊艳于江苏县域经济的飞速发展,殊不知,其县域经济崛起的背后有着清晰的逻辑—— 在产业顶层设计上,从招商引资到市场主体再到投资环境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 在载体打造上,运用先发优势,深度优化整合产业园区载体,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在特色产业布局上,敢于选取前瞻性产业,打造县域经济产业名片。 此次报告指出,第二产业仍是百强县发展的强劲引擎。但从产业结构看,县域二产主导地位渐失,三产占比稳步提升,四成省(区)县域以二产为主导,六成省(市、区)县域以三产为主导。 新的特征趋势下,“苏大强”又将如何破题? 事实上,近年来以昆山、江阴为领头羊的江苏县域经济,一直在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做尝试探索,甚至频频互访取“真经”—— 昆山认为,江阴想在先、干在前的发展劲头以及在调整产业结构、助推企业上市等方面的先进经验,都值得学习借鉴; 而江阴则表示,在科技创新、对外开放和城市建设等方面,昆山提供了许多值得学习借鉴的思路和经验。 “学非探其花,要自拨其根。”翻开近6年的全国百强县榜单,“不平衡”是出现次数最多的关键词之一。即便强如“苏大强”,同样也面临这个问题。 1号君注意到,2021年不同省(区)上榜百强县位次分布中,在11-20、51-60和91-100区间内,江苏县域出现空白档,并且除“苏南四小龙”外不少县域位次波动幅度较大。这说明,已经列席百强榜的县域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未列席但有潜力的县域仍可继续竞逐91-100区间。 此外,百强县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城镇居民比重远高于广东、江苏、浙江和山东,表明百强县城乡人均收入相对均衡。富民与强县并举,进一步推动城乡走向共同富裕,这也正是“苏大强”需要努力的方向之一。
标签: 百强县g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