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高校退出“国际大学排名”,是去虚向实之举。
近日,网传“中国人民大学退出国际大学排名”引发关注。8日,有媒体记者就网传信息进行了求证,从多个权威信源和知情人处得到证实。
多位知情人表示,对于“中国人民大学退出国际大学排名”一事,校方领导层已形成共识并做出决定。该决定符合我国教育发展方向,也将成为趋势。
消息一出,相关话题冲上热搜,网友纷纷竖起大拇指!“好事,支持!”
除了中国人民大学外,
有消息称南京大学、兰州大学
也已陆续退出“国际大学排名”
4月15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的《中共南京大学委员会关于十九届中央第七轮巡视整改进展情况的通报》中,南京大学校方明确,在《南京大学“十四五”规划》和《南京大学“双一流”建设高校整体建设方案》编制中,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均不再使用国际排名作为重要建设目标。
而兰州大学一位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则表示,该校未参加过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之前泰晤士曾专门联系学校,最终决定不参加。QS之前联系学校时,报过一年数据,后来应该没有再跟进。”
“大学排行榜”存争议,
专家:理性看待莫被绑架
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王鹏分析,对于以往的“世界大学排名”需两面性看待。一方面中国大学发展不能固步自封。在过去数十年中,通过国际交流和国际上的评价、评判体系排名,发现自身不足之处、取得长足进步。如近年来中国的综合性大学,清华、北大,包括港大为代表,在全球的大学排名逐步向前,也证明了中国高等教育水平影响力的逐步提升。
反过来,虽然大家对排名认可,但其公允程度以及是否真正反映大学或学科的整体情况,还值得深思。此外,大学不仅是比学术科研,还要以社会责任感引导社会、开启民智、培养更多人才,这才是未来“双一流”高校或中国大学的发展之路。但这些在目前的大学排名指标体系中可能没有一个完全的体现,因此对国际大学排名不能完全盲目相信,中国教育也需符合中国特色、体现出中国大学的内涵。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表示,从大学排行榜性质看,不管是国内还是国际,基本均是研究机构或媒体根据其自己对大学办学的理解设置的指标排名,因此它本身其实是对大学的一种社会评价。过去十多年来,很多高校存在着按照大学排行榜排名指标办学的问题。但这些指标和整体的排名体系一直存在争议,尤其世界大学排名需找到每一个大学可量化的共性指标和数据显性指标,如规模体量、教师中博士学位比例、研究生比例、国际生比例等,这样一来就使得大家容易重视数量而忽视质量,重视规模而忽视内涵。
熊丙奇说,有的大学排名提高了,但大家对其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整体风气并不满意。因此,对于排行榜应理性看待,比如学校可根据一些信息结合自身情况做决策参考,但不能围绕排行榜办学,变成“排行榜中的大学”,也不能把排行榜作为学校非常重要的办学成就加以宣传,更不要追名逐利、被排行榜绑架。
高校与其争夺榜单虚名,
不如埋头扎实办学,
做出成绩来,
获得广大民众的认可,
才是最重要的。
“国际大学排名”一度引发国内高校争相角逐热潮,为了取得好名次,各大高校往往对照排名标准办学,以至于过度重视排名榜单,盲目追求论文发表数量、学校规模体量等,反而偏离了办学正道,出现大而不强、教学水平与名次不符的怪现象。
如今,部分知名高校退出“国际大学排名”,说明国内高校正在改变思维,不再追求这种虚名,而是转为务实办学,这是一个好兆头,于国于民都有利。
我国高校数量众多,乃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石,承担着传承文化、培养人才、探索知识等重任,理当有所作为,在教育、学术研究等方面做出成绩来。高校与其争夺榜单虚名,不如埋头扎实办学,做出成绩来,获得广大民众的认可,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