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4月5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在大多数人心中,恐龙是一种身型巨大、生性残暴、已经灭绝的爬行动物。这基本上是正确的,但也存在一定误解。恐龙体型不同、大小各异。它们是地球历史上最大的陆生动物,但许多恐龙其实比火鸡还小。
恐龙最早出现于2.47亿至2.4亿年前,称霸地球达1.75亿年之久,但除祖鸟类恐龙(avian dinosaurs)外,其余恐龙皆在6550万年前悉数灭绝。科学家尚未就恐龙灭绝的愿意达成一致,但可能的原因包括小行星撞击、火山喷发排出窒息性化学物质、气候变化、或其它因素等。
“飞”到现代的恐龙
只有体型巨大的恐龙不幸灭绝。大多数专家认为,鸟类便是活到现代的恐龙。
化石显示,一些进化程度较高的恐龙体表覆有羽毛或羽毛状结构,但大多数都不会飞,甚至无法滑翔。很长时间以来,科学家一直认为始祖鸟是地球上出现的第一种鸟类(尚未得到证实),它也许能从地面起飞,但飞不了多远。羽毛并非帮助它们飞行,而是为雏鸟保暖,或可用来向其它恐龙传达信号。
许多人认为一种名叫飞龙(pterosaurs)的已灭绝生物也是恐龙。该生物属于爬行动物,但可以飞行。它们是与恐龙亲缘关系最近的生物,但严格来说并不算恐龙。它们有着中空的骨头,相对较大的大脑和眼睛,前臂上还长有襟翼状结构,与趾骨相连。同属一科的还有翼龙(Pterodactyls),该生物脑袋上长着结构复杂的骨质头冠,并且没有牙齿。飞龙于6500万年前灭绝,同时期灭绝的还有渡渡鸟、部分海洋爬行动物、以及其它非禽类恐龙。
髋骨结构
恐龙化石最早发现于19世纪。1842年,古生物学家理查德·欧文(Richard Owen)确定了“恐龙”(dinosaur)这一名称,从希腊语“deinos”(意为“可怕的”、“大得吓人的”)衍生而来。科学家根据恐龙髋骨结构,将其分成两类:蜥臀目(Saurischians)和鸟臀目(Ornithischians)。但这一分类至今仍有争议。
大多数有名的恐龙,如霸王龙、恐爪龙和伶盗龙等,都属于蜥臀目。它们的髋骨结构与大多数原始生物相似,骨盆向前倾斜。它们往往脖子很长,牙齿又大又尖,食指细长,拇指与其它几根“手指”截然分开。
蜥臀目恐龙又可分为两类:四腿着地的草食类蜥脚亚目恐龙(sauropods)和两腿着地的肉食类兽脚亚目恐龙(theropods)。现代鸟类便属于兽脚亚目这一分支。
兽脚亚目恐龙用两条腿行走,属于肉食动物。霸王龙等最吓人、最有识别度的恐龙都属于此列。
科学家一直在研究巨霸龙和棘背龙等大型肉食类恐龙究竟如何获取食物,是主动出击、捕捉猎物呢?还是直接食用死去动物的残骸?证据显示,它们会联手合作、共同捕猎,但也会食用现成的动物尸体。一些恐龙化石上有啃咬的痕迹,使科学家思考恐龙是否存在同类相食的行为。现在看来,它们也许会食用同类的尸体,但不会主动出击、杀死同类。
蜥脚亚目恐龙为草食类恐龙,头部、脖子和尾巴都很长。它们是有史以来最大的陆生动物之一,但大脑体积可能很小。性情温柔的迷惑龙, 腕龙和梁龙都属于草食类恐龙。
鸟臀目恐龙
鸟臀目恐龙包括长有尖角的三角龙,生有尖刺的剑龙,以及身披“甲胄”的甲龙等。它们都是性格温和的草食类恐龙。
鸟臀目恐龙比蜥臀目要小,多为群居动物,也是体型较大的恐龙的捕猎对象。有趣的是,此类恐龙在进化史中至少有三次从两腿行走到四腿行走的变化经历。科学家认为,两种行走方式在这类恐龙进化的早期阶段也许都得到了采用。
新版恐龙家族树
2017年,一项研究对恐龙的家族树进行了更新,在考古界引发了巨大轰动。该研究指出,以髋骨为标准的分类方法并不正确。与之前的理解不同,兽脚亚目恐龙更可能是鸟臀目恐龙的近亲,它们同属名为Ornithoscelida的新类别。
在此之前,研究人员已经意识到兽脚亚目恐龙与鸟臀目恐龙的身体结构有许多相似之处。如果更新后的家族树正确无误,也许便可解释为何唯独这两种恐龙长有羽毛、而其它恐龙都没有。
不过,这一假设还需要在接下来几年内进行进一步验证,才能真正被考古学界接受。
海洋爬行动物
在恐龙生活的时期,海洋中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出现了状如金枪鱼和海豚的等捕食性动物。海洋爬行动物虽然一度种类丰富,但大部分都在侏罗纪末期灭绝。
克隆恐龙
虽然《侏罗纪公园》引起了巨大反响,但克隆恐龙简直难如登天。要想克隆恐龙,科学家必须获得恐龙的DNA。但科学家尚未找到有活性的DNA。(目前最古老的DNA来自一匹生活在70万年前加拿大的马。)
不过,一些恐龙的身体组织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研究人员已经发掘了许多中生代恐龙的身体软组织,包括一根8000万年前的鸭嘴龙血管,和一些从1.3亿年前早期鸟类化石中提取的蛋白质。但血管和蛋白质均无法用来克隆生物。
科学家正齐心协力、试图反演从恐龙到鸟类的进化史,但研究工作仍然道阻且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