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津巴布韦是外来文化吗
2021-07-08
社会奇闻
大津巴布韦是外来文化吗
自从1871年德国探险者卡尔。莫克在非洲中南部高原上发现大津巴布韦的遗迹以来,关于大津巴布韦是非洲人创造的还是外来文化带来的,一直存在着争议。大津巴布韦遗址十分庞大,是一个巨大花岗石建筑群。石墙中空,分内墙与外墙两层,为了更加牢固,从底到顶向内倾斜。内墙与外墙之间填有石块。这些墙由石板砌成,石板切割得如此精确,以致于镶嵌得天衣无缝,没有任何泥浆和石灰粘合的痕迹。大围场的石墙有20至33英尺高,在底部有15英尺厚,长度为800英尺,由将近100万块花岗岩石砖砌成,石阶与门道砌合得十分精巧,在某些地方用不同颜色、不同质地的石块在墙上构成曲折图案。这些设计与今天许多南部非洲人在自己家的墙上所做的图案十分相似。大津巴布韦占地约100英亩,有3个主体部分。西尔废墟是一组石墙,形成山顶围场。考古学家认为这些围场是此地最上层人物———王族以及巫师的居住区,在石墙围场里,有几只皂石雕的鸟。这样的石鸟被认为是活着的马绍那国王与去世的马绍那国王之间的纽带,既象征着宗教的权力,又象征着政治的权力。津巴布韦栋博沙瓦的巨型平衡巨石,看起来它好像随时会倒,但竖立在那里恐怕已经有几千年了在西尔废墟之下是“大围场”,呈椭圆形,直径为300英尺。大围场内含几个较小的石围场和一个30英尺高的塔。大围场由12个相似但却小得多的椭圆形围场所环绕。没有任何人确切知道这个大围场是用来干什么的,但有一位现daikao古学家推测可能是一所学校,不过是供年轻人行“成年礼”与作“结婚”用的。大围场之外的小围场可能是上流社会人士的住所,或是与这所“学校”有关系的巫师和教师的住处。第三部分由这座城的遗迹组成,它布满于西尔废墟及其周边地区。这里有普通人居住的用“达格”筑造的圆形小层。“达格”是一种由砂砾和白蚁堆里的潮湿粘土混合而成的建筑材料。小屋可能曾有用木料或树枝搭建的屋顶。“达格”也用于建造石围场中房屋,以供有身份的人居住。1899年后,英国人在这里建立了一个叫做罗得西亚的殖民地。英国金融家塞西尔。罗得斯组织了一队人马进行考察。19世纪90年代初,罗得斯的考古队与英国科学促进会共同聘请了研究远古时期文明的专家詹姆斯。狄奥多尔。本特,对遗址进行研究。一开始,他认为津巴布韦是纯粹的非洲文化,并不十分古老。但是,当他挖到4只用皂石雕刻的栖息在高大雕刻柱子上的大鸟时,开始转变他说话的腔调了。在他眼中,这样的艺术珍品,似乎与古代地中海文明———亚述、希腊、克里特、腓尼基等古国是相一致的,而绝不是非洲的!这片废墟的古老、雄伟、神秘与周围的原始小屋和粗犷的大自然形成鲜明对比。考古学家理查德。N.霍尔也认为,津巴布韦是由从阿拉伯或近东来的北方人所建造,是由远古社会的更加开化的民族所建造。当时的欧洲人比较容易相信津巴布韦不是非洲本地文化的体现。因为欧洲人把当时的非洲看成是原始的、尚未开化的民族。当时的非洲人“低人一等”,他们需要“较开化”的文明来“指引”。那时,多数欧洲人认为,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人总是住在原始的泥土茅屋里。他们实在无法接受非洲文明具有如此高度的组织性的创造性,以至于建造了像大津巴布韦这样的著名石建筑物这一事实。所以他们编造了种种令人迷惑的杂七杂八的神奇说法,用以解释这些废墟遗迹的存在。如,大津巴布韦不是腓尼基人所建,而是由埃及的流放者所建;或是由从北非来的阿拉伯人所建;或是由《圣经》中提到的流失的以色列部落所建;或是由海难中的北欧海盗所建。但是,一些明智的科学家提出了异议。1905年,一位名叫大卫。兰德尔。马克尔的著名考古学家,曾仔细考察了这片遗址,他郑重宣布:“大津巴布韦毫无疑问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属于非洲。”英国科学促进会不愿意接受这个定论,派了另一位考古学家葛特璐。凯敦汤普生去考察,这个资深的考古学家对该遗址进行了极其彻底的分析,在1929年宣布大卫的结论是正确的。该遗址属于非洲文明。一直到1970年,英国人不得不认输,大津巴布韦属于非洲!10年后,罗得西亚独立,这个国家自豪地取名为津巴布韦,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以考古遗址命名的国家,意思是“望族”。今天,几乎没有考古学家和学者怀疑大津巴布韦是现代马绍那人的祖先所建,现daikao古学家们发现:大津巴布韦是一个强大非洲国家的中心;这个中心曾支配着津巴布韦高原———一片富饶的丘陵地带,南边有林波波河,北边有赞比亚河。津巴布韦高原以西是一大片起伏的平原;向东,一片低洼的平原构成津巴布韦高原与印度洋的分界线。早期的马绍那人发现津巴布韦高原是一个适合居住的地方。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边的草地提供了广阔的牧场,高原人发展经济靠畜牧业,富裕程度的评估靠的是牲口的多少;牛羊成了交换日常用品的中间物。高原人也与外部世界进行其他物品的贸易。该地区盛产铜、铁、锡还有黄金,而黄金很快成了这高原的主要出口物。到公元9世纪时,贸易已成体系。黄金从津巴布韦的东边流到非洲和阿拉伯商人的手里;这些商人用黄金换回世界其他地区的产品,然后西运到非洲内地。在大津巴布韦,考古学家已经发现:东非基尔瓦港口的古币、中国的陶瓷器物、印度的珍珠、伊朗的地毯。黄金贸易给以放牧为生的津巴布韦高原人带来了财富。公元11世纪时,这种新的财源对马绍那经济产生了深刻影响,国王与贵族阶层出现。在横跨高原的马绍那居住区,这些上流社会的人采纳了在山顶建房的习俗,而地位较低的人则居住在较低的山坡上和低谷里。富裕的贵族也开始用石墙围绕自己的住宅区,这些围墙并不是用来保护贵族,使之不受到攻击的;而是用来标志贵族与普通百姓之间必须存在的距离的。建造围墙的石头处处可见,因为津巴布韦高原有许多裸露地面的花岗岩。马绍那人加工花岗石的工艺非同一般,他们利用昼夜温差使花岗石自然地裂成薄片,马绍那石匠还知道在花岗石上生火,加快裂纹的生成,然后用冷水浸泼,岩石的薄片就很容易分开。他们也用楔子打进裂缝,使花岗岩成为石片。层层取下的石片又光又平。巴绍那人发明了一种建筑艺术,这种艺术非常适合于使用这样的花岗石片。那就是:厚厚的墙,用一层一层的石片砌成,平展的石片间可以不需要灰泥粘合就十分牢固。科研人员已经找到证据说明,大津巴布韦第一次有长期居民的时间大概是公元10世纪或11世纪。大约在1250年,大津巴布韦达到它的鼎盛期。在后来的200年中,大津巴布韦在津巴布韦高原上占据着主要地位。今天仍然矗立的大型石艺建筑群就是那段时间修建的。20世纪70年代搜集的证据揭示,曾经有多达1.8万人居住在大津巴布韦的山顶上。一位历史学家指出,大津巴布韦人的生活属于“城市型”,但还是有一些下层人士的生活区,那里拥挤、喧闹、充满煤烟。大津巴布韦人的经济生活也有了最新的发现。大津巴布韦除了向沿海地区出售黄金外,还是非洲内陆地区文化交流网的中心。兽皮、羊毛、象牙、金属矿石等各类原材料从津巴布韦高原的其他地区和南部非洲的其他地区运到大津巴布韦。大津巴布韦有众多的能工巧匠,他们把这些原材料制成各种各样的物品。他们制造铁枪、铁炮、金铜饰物;制造陶器,并绘上图案;他们把平滑光亮的皂石雕刻成石碟的石像。考古学家们还发现了大量的编制工具,说明大津巴布韦有着发达的纺织业。大约1450年,大津巴布韦开始衰败。可能是因为与敌国的战争;也可能是因为人口增长,造成食物、燃料短缺和牧地匮乏。到了16世纪,葡萄牙人开始在沿海港口作邮购贸易,使黄金贸易受到挫折,大津巴布韦的地位每况愈下,马绍那政权的中心迁至他地。在数百年中,西南非洲在欧洲人、沿海地区的史瓦希里人,以及非洲内地的马绍那和其他地区的人之间的冲突中逐渐衰败,大津巴布韦被人们忘记了。卡尔唤起了人们对大津巴布韦的记忆,但也引起了一场持续多年的民族纠纷。今天,随着“大津巴布韦是否属于非洲文化”这一重大课题获得突破性解决,考古学家们希望:他们对该遗址的研究将会向世人展现南部非洲那些鲜为人知但却十分灿烂辉煌的过去!